居住空間 智慧家居 能源管理 基礎建設 物聯網 CEP

融合感測、網路與控制單元 物聯網實現智慧居住空間

2012-10-15
文明越發達,人們在建築裡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如何能提升居住的品質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現代人在買房子時,除了觀看地點、坪數等傳統因素外,也逐漸開始重視居住環境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生活機能。許多建商也看準這樣的趨勢,提出許多新型態的建案。這些建案除了標榜綠能、環保外,還強調建築能提供更智慧的居住空間,能更貼近居住者的需求,提升住的品質。居住空間所包含的硬體主要有兩類,一種是靜態類型,例如建築體本身或是家具器材等等,另一種則是需要電力來運作的家電設備。

居住空間需求五花八門

對於一般人來說,居住空間的需求可以說五花八門,但大致上可以分為下列四種。

安全保護
  居住空間最基本的需求便是安全與保護。這種保護隔絕了外部的干擾,並且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有了隱私與安全感,正如建築的牆面便是有這樣的功能。除此之外,人們也須要透過一些管道與外部溝通,就如同門與窗所扮演的角色。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保護與溝通的功能不再限於實體的定義,更須要能將人自由地帶出居住的限制,同時也將外在鮮活的氣氛帶進居住生活。未來的居住空間將能因應居住者的需求與外在環境的改變而變化,不再只是硬梆梆的門窗與牆面。

能源管理
  由於能源短缺與環保意識高漲,人們對於能源的使用也愈來愈在意。在一般居住生活的家電中,耗電最高的是空調冷凍等類型的家電,再來是加熱烹煮的電器。另外,在一些型態的居住環境中,電腦或娛樂等設備的耗電量也占有相當的比重。而過去這些設備的耗電大小與運作得宜與否,往往都視使用者的需求與操作習慣而定。而在未來趨勢中,設備與設備之間的溝通協調將可以實現。透過不同設備間自動地協調運作,不僅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更可達到節能節費的目的。

舒適性
  居住的舒適性可分為光舒適性與熱舒適性兩種。一般來說,光的需求會因為居住者所要的情境而有所不同。在須要做較精細事情的環境下,就會需要的充足的照明,但在一般的休息環境中,光的需求就比較低。而熱舒適度多半以溫度作為考量,但若仔細來看,還可以考慮濕度、熱輻射、活動量或空氣流速等。這些有關光與熱環境的舒適度調控已經有很多廠商投入研發,不僅能改善居住空間的舒適性,同時也兼顧節能的需求。而在新型態的智慧居住空間中,這些既有的功能也將搭配其他的電器,以實現更多元的調控策略,更快速達到舒適又節能的目的。

便利性
  現今居住空間的便利性,往往與建築硬體或家具電器有很大的關聯。好的居住空間設計與家電操作介面讓人更輕鬆地完成想要做的事情。近年來,對於設備使用者介面已有很大的突破,過去常用的按鈕或是複雜的控制面板開始被簡單的觸控面板所取代。但這些還是僅限於被動控制部分,通常由人們先感受到需求,再透過控制介面控制設備。

而智慧化的居住空間主動提出可滿足需求的控制選項,在需求剛或快要出現的就可開始設備的運作,如此一來,可提升居住便利性。對智慧化的居住空間來說,不僅要滿足一般的生活需求,更要能揣摩預知居住者需要,並預先處理。這些功能都可靠物聯網(IoT)達成。

物聯網發展方興未艾

物聯網的概念最早可以從馬克·魏瑟(Mark Weiser)博士所提出的願景中看到。馬克博士認為將來科技將會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察覺或分辨這些科技的存在,但這些科技卻大大地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品質。這樣的概念後來在2005年的國際電信聯盟(ITU)的網路報告書提出物聯網的想法。也就是利用資通訊的網路技術,將物與物、人與物互相連結起來,每個設備或物品都能直接與人溝通,也能與其他的設備物品溝通。這樣一來,就好像每個設備都具備思考溝通的能力,透過網路連接互相溝通,以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

物聯網的概念提出後,全球主要大國如美國、英國、日本與中國大陸等均投入極大的資源來發展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希望在技術發展上搶得先機。此外,更有些以國家聯盟的型態來發展相關技術與規範。

目前歐盟與物聯網相關的計畫主要集中於Framework Programme 7計畫。到2020年投入研發的經費將可達到110億歐元。而在亞洲區域,日本提出u-Japan計畫,希望藉由有線與無線網路的相互結合,實現將資通訊融入日常生活的目的。而中國大陸將發展物聯網列為國家政策,投入的金額與人力也十分龐大。從各國重視的程度來看,物聯網將可大幅地改善人類的生活,並且帶來龐大的商機。

居住空間導入物聯網

過去傳統的設備與建築物較少有與人、或與其他物品雙向溝通的能力,因此所有設備與物品的溝通協調都是仰賴人自己來完成。舉例來說,當晚上坐在沙發上要看電視,打開電視後覺得客廳的電燈太暗,那一定要起身走到電燈開關前來調整照明。但在導入物聯網的居住空間中,電視會透過網路告訴電燈,主人現在看電視,而電燈會自動調節成適合看電視的亮度。甚至在客廳的電燈與電視確認人在客廳時,就會告知書房電燈可以自動關掉來節省電費。

基礎建設含括感測/網路/控制

導入物聯網的智慧居住空間所需的基礎建設包括感測、網路與控制三大元素。感測的目的在於蒐集需求與感應環境變化,有些是獨立的感測器,例如溫度感測器或照度感測器,某些則是嵌入在家電或物品內,例如電流感測器或攝影機等等。這些感測器除了蒐集環境的物理變化外,也能偵測居住者的行為。感測到的資料經由分析後,辨識出發生何種事件,而這些資訊透過有線或無線的網路傳給其他的物品或居住者本身,進而產生最適當的控制動作。

感測、網路與控制這三個元素要真正完整地導入到居住空間,還需要許多突破,以作為溝通的網路來說,必須制定出物聯網的通訊標準。目前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與及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都是物聯網通訊的重要介面。許多制定標準的組織也開始草擬相關的標準,如國際電信聯盟遠程通訊標準化小組(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ITU-T)及國際標準組織/國際電工聯合科技委員會(ISO/IEC)等。

大量資料分析技術不可或缺

在智慧居住空間的物聯網中,除了感測、網路與控制單元的技術須要繼續突破外,還要有能夠處理大量資料的分析技術,才能完成整個物聯網的功能。由於居住環境內每個設備或物品連接上網後,網路的資料量將十分龐大。如何在其中找出重要的資訊並產生最佳的控制方式,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複雜事件處理技術(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CEP)是處理大量資料的一種方案。在智慧居家空間中,透過網路所蒐集到的資料可以即時地透過CEP引擎加以分析,比對出符合控制的情境與規則,這些規則是由領域專家分析情境後所訂定的,也可以由居住者自行加以修改。

這些規則可以制定重要性與執行的順序,例如有關居住安全性的規則就比其他規則來得重要。而舒適性與節能性的調控規則,可以經由使用者來加以調整。整體來看,智慧居住空間的物聯網具備感知能力、神經、控制能力與大腦,組成一個幫助居住者的好僕人。

標準制定/硬體整合為成功關鍵

世界各國均看好物聯網的發展,但中間仍有許多技術還需要突破,不管是在硬體或分析的軟體,都極具有投資開發的潛力。而在居住空間中導入物聯網,是眾多物聯網應用裡十分重要的情境之一,以現有電子技術的成熟度來觀察,待標準制定完成後與家電硬體商整合後便能快速發展。

(本文作者任職於資策會智通所)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