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 LTE FDD TD-LTE WiMAX VoLTE 3GPP LTE 4G

打通頻譜取得/語音服務任督二脈
LTE商用化進程邁大步

2011-01-21
隨著北歐寬頻服務業者TeliaSonera在2009年底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與挪威奧斯陸兩地率先開始提供商用長程演進計畫(LTE)服務,緊接著2010年日本NTT DoCoMo與美國威瑞森(Verizon)、MetroPCS亦跟進,開始提供LTE行動寬頻服務,再加上中國移動挾其廣大內需市場及用戶規模,為延續其第三代行動通訊(3G)系統所採用之分時-同步分碼多重存取(TD-SCDMA)技術的長遠演進發展,在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中力拱分時-長程演進計畫(TD-LTE)進入標準,不僅更進一步確立LTE於第四代行動通訊(4G)行動網路主流技術的地位,同時也使以往寬頻產業普遍認為在2012年甚至2014年後才會成熟的LTE提早浮出檯面,成為整個行動通訊產業注目的焦點。
根據易利信(Ericsson)的統計顯示,在2010年3月,全球行動資料流量首度超越行動語音流量。同一份研究調查亦預測未來行動寬頻的成長規模(圖1),在未來5年中,將產生超過三十億的行動寬頻用戶成長,且營運商在行動寬頻營收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到約30%,將是行動營運商主要的成長動能來源。這其中3GPP的高速封包存取(HSPA)與LTE技術將得益於手機晶片組內建的優勢,而擁有80%以上的主導地位。

資料來源:易利信
圖1 全球行動寬頻成長趨勢

事實上,2010年的市場現況即已相當程度地反映出上述的市場研究趨勢。在3GPP陣營方面,根據全球行動供應商協會(GSA)的統計,至2010年10月為止的統計,已經在一百五十個國家,有三百六十五個商業運轉的HSPA網路,其中又已有四十一個國家七十三個商業運轉的增強版高速封包存取(HSPA+)網路,未來全球更有一百二十七個營運商承諾將網路升級至HSPA+;手機終端支援方面則有二百三十五個供應商提供二千五百七十九款不同的HSPA手機終端(過去9個月新增八百四十款,成長48%);全球整體HSPA註冊的用戶數已達三億八千。而LTE,也得到幾乎所有主流的電信營運商支持,全球已有四十一個國家的一百零一個電信營運商承諾發展提供LTE行動網路服務。

至於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所屬的行動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WiMAX)技術,自2005年802.16e的規格制定完成後,商用化已經5年,其間全球網路的規模亦有成長,主要集中在亞太及東歐新興國家,然而其成長逐漸趨緩。根據ABI Research的研究調查,2010年全球行動WiMAX的註冊用戶數約為一千三百萬,推估至2015年可成長至全球約五千八百萬個註冊用戶。與3GPP陣營相比,仍屬少數。

LTE技術隱然成為4G主流

綜觀這波行動寬頻的成長趨勢,以往業界所爭議的4G行動技術標準之爭,也有了答案:市場機制選擇了具有廣大生態體系(Eco-system)為基礎的3GPP技術標準,未來全球行動寬頻的發展將依循3GPP技術規範的發展進度,逐步朝向LTE邁進。就現有行動寬頻技術而言,無論是3GPP標準的HSPA,或是第三代行動通訊合作夥伴計畫二(3GPP2)的演進資料最佳化(EVDO),甚至是IEEE的WiMAX,都將以LTE作為演進的依歸(圖2)。

圖2 LTE將成為未來4G唯一的主流技術。

LTE的關鍵優勢包括更高的容量和更低的位元成本(Cost per Bit)、簡化的架構、靈活的頻段選擇、生態系統日益成熟。以及多標準射頻(Multi Standard Radio, MSR)基地台與整合式射頻存取網路(Evo RAN)的布建,將使得LTE網路得以藉由已廣布全球、眾多的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寬頻分碼多重存取(GSM/WCDMA)網路為基礎,以低廉的成本迅速完成布建。

所謂MSR基地台,意指有別於以往2G GSM、3G WCDMA各為獨立基地台,而以同一個基地台硬體平台,利用軟體控制方式,同時提供GSM/WCDMA/LTE的射頻涵蓋;Evo RAN則是指將分別原屬GSM、WCDMA射頻網路的控制器如基地台控制中心(BSC)與無線電網路控制器(RNC),整合在同一個網路元件上,如此一來,搭配MSR基地台、共用傳輸及共同網管,將能以單一射頻網路同時提供GSM/WCDMA/LTE的服務。

然而值得持續觀察的是,以往產業界在討論LTE時,多數聚焦在LTE分頻雙工(FDD)規格,較少著墨分時雙工(TDD)模式的規格。這種情況在2010年有相當大的改變,主因在於中國大陸及印度市場對於分時(TD)-LTE的需求浮現,而3GPP中各大廠包括中國移動及易利信等,已經透過大規模的實測如概念驗證、產品技術實驗室驗證、外場測試及系統與終端的跨系統互通性測試(IOT)等測試,以及產業鏈內的諸多結盟,加速建立TD-LTE的完整生態體系,也成功吸引市場高度的關注。其中易利信於2010年7月在印度利用2.3GHz的頻段成功展示全球首次的TD-LTE端對端數據通話測試。

就技術角度而言,TD-LTE與LTE FDD主要的差別只在於TD-LTE為滿足要在非成對頻譜(Unpaired Spectrum)上提供不同比例的上下行雙工鏈路(DL/UL Duplexing),其最底物理層(Physical Layer)的訊框結構(Frame Structure)必須改變,以符合要求。同時又為滿足成為TD-SCDMA的自然技術演進,其物理層的訊框結構設計,也承襲自TD-SCDMA概念,見圖3及圖4之TD-LTE上下鏈路配置組合。

圖3 TD-LTE物理層訊框結構承襲自LTE FDD及TD-SCDMA的訊框結構。

圖4 TD-LTE物理層訊框結構,包含訊框結構內不同比例的上下鏈路分配。

除了上述物理層訊框結構的不同,以及為配合訊框結構不同因應而來的上下層信令與空中介面資源排程不同外,TD-LTE與LTE FDD就規範標準的觀點來看,其餘方面並無不同,一致性極高(圖5)。這意謂了首先在網路架構中除基地台射頻部分外,其餘TD-LTE與LTE FDD在核心網路包括所有的功能元件,完全相同;其次由於這種極高的一致性,使得LTE在發展FDD與TDD共平台的複雜度,相對減低很多。

圖5 從規範角度來看TD-LTE與LTE FDD具有極高的一致性。

TD-LTE規格制定的成熟,有其更重要的市場意義,在於為全球行動網路營運商提供一項功能強大的WiMAX替代方案,幫助營運商更好地利用現有的TDD頻譜資源,去滿足不斷增長的行動數據寬頻需求,並透過與FDD的協同發展,最終實現LTE產業的規模效應。

LTE地位確立 然重要議題待解

儘管在規格發展上仍有FDD與TDD兩種分支。LTE的技術主流地位已確立,但在將網路技術商用化的發展上,仍有許多議題須要克服,其中最大的兩個議題,就在頻譜的取得與如何在LTE網路提供語音電話服務。

LTE頻譜發放須在頻段與國際接軌

LTE是無線行動通訊技術,任何無線通訊技術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在頻譜上能有其系統的操作頻段,而頻譜是屬於有限的資源,頻譜的分配掌握在各國政府的法規單位手上,且各地對頻段的使用分配也不盡然相同。

3GPP早在定義LTE的標準之初,即已將頻段運用的靈活性列為規範的要求目標,不僅就技術規格本身而言,制定可以彈性調整成1.4MHz、3MHz、5MHz、10MHz、15MHz、20MHz的頻寬,同時也因應全球各地不同的頻段使用情形,定義LTE操作的候選頻段(Spectrum Band Candidates)(圖6)。從網路布建的角度來說,分配越大的頻譜頻寬,不但能提高系統的傳輸速率,同時也能提高頻譜的使用效率。

圖6 3GPP為因應全球各地不同頻譜分配之客觀事實,在LTE技術標準訂立之初即定義頻段的建議,並設定彈性支援不同頻寬的特性為規範的標準。

對於行動寬頻頻譜配置的問題,目前業界已經有共識,必須朝頻譜協同(Spectrum Harmonization)的方向走。所謂頻譜協同,意指將目前全球各地在行動寬頻通訊上諸多分歧的頻譜配置,做一致性的規畫。協同一致的頻譜,不僅能使造成系統頻段邊界干擾的可能原因減少,降低干擾,使頻譜更有效地被使用;同時也能使服務不至於因國與國間的頻譜配置不同,導致服務中斷或徒增協調上的困難。另外,手機終端與設備商也不必再因應市場上的諸多頻段選擇,可更進一步降低其生產製造成本,也更能增強漫遊用戶的便利性,而凡前述種種,都能進一步地擴大整個行動寬頻產業的經濟規模。不過,要做到全球一致的頻譜協同目標,礙於各地法規及過往頻譜執照的發放效期的不一致,在短程目標的實現上,只能先求取不同區域如北美、歐洲、拉丁美洲、亞太等區域上的整合。

目前LTE在全球頻譜發放的情況,主要集中在美國的LTE FDD 700MHz(3GPP Band 12、13、17)與歐洲的LTE FDD 2.6GHz(3GPP Band 7)兩個頻段。前者主要釋照的背景是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針對廣播電視數位化後所取得的數位紅利頻段(Digital Dividend Band),在2008年2月作標售,並由威瑞森、AT&T等營運商取得執照,採取LTE技術,提供下一世代的行動寬頻服務;後者則是由歐洲郵電管理委員會(CEPT)在2.6GHz的頻段做出頻段規畫的建議,並由歐洲各國各自選定時程發放頻譜執照(圖7)。

圖7 歐洲郵電管理委員會在2.6GHz的頻段作出的頻段規畫的建議,並由歐洲各國各自選定時程發放頻譜執照,本圖以瑞典為例。

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通訊部門(ITU-R)在2007年舉行的WRC-07大會上,提出以其M.2078報告書中的無線寬頻存取(Wireless Broadband Access, WBA)頻譜需求模型所計算出的結果,預測到2020年底全球無線寬頻的頻譜需求總量在高人口密度區將達1720MHz。以台灣屬高人口密集區而目前僅有430MHz的頻譜配置給行動通訊用途使用的情況來說,未來勢必要檢討開放,釋出更多的頻譜資源來滿足行動寬頻的成長需求。

站在行動寬頻發展的角度來思考頻譜發放的問題,政府勢必要對頻譜資源做更多的研究規畫,為行動寬頻網路尋找更多的頻譜資源。考慮到前述國際上頻譜協同的潮流趨勢,在發照時一定要考慮到與國際接軌的問題,並將LTE納入長期發展的考量。在比較其他行動寬頻技術受限於系統頻寬的限制,LTE技術的優勢在於能彈性支援最高達20MHz的系統頻寬,搭配其較高的頻譜使用效率而提供最高可達約170Mbit/s的傳輸速率。當考慮到LTE頻譜執照的頻段規畫(Band Plan),勢必要以每張FDD執照最低10MHz頻寬,最佳建議頻寬20MHz,而每張TDD執照最低20MHz頻寬的原則進行。因為就行動寬頻的發展而言,LTE的最大優勢是在提供高速率的傳輸,如果因為頻寬的限制導致LTE技術無法發發揮其相較於其他行動寬頻技術在傳輸速率上的優勢,等同扼殺未來行動寬頻未來在傳輸速率方面向上提升的空間。

頻譜發放除了無線技術本身的特性外,所牽涉到的層面,還包括當地的市場情況、國家的產業政策以及與他國的競爭力,影響至鉅。政府在這做這類的評估時,除前述的考量面外,也須加快發放時程,以避免台灣在4G行動網路發展的進程中缺席。

LTE語音標準待確立

LTE為純數據封包的網路技術,但3GPP仍在LTE技術規範中發展多項支援網路語音通訊協定(VoIP)的性能,同時也將幾種在LTE網路提供語音電話服務的解決方案予以標準化。

針對LTE網路語音電話服務的解決方案,業界雖然還有諸多討論,站在長遠發展性與多媒體通訊整合潮流趨勢的角度,易利信對此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支持3GPP的標準,以MMTel(IMS Multimedia Telephony)為Telephony-over-LTE的最終主流方案,以電路交換回退(CSFB)為由2G/3G電路交換式(Circuit Switch)網路演進至全網際網路通訊協定(IP)與MMTel網路前的過渡步驟(圖8)。

圖8 Telephony-over-LTE解決方案:MMTel為最終主流解決方案,CSFB則為演進過程中的過渡步驟。

圖9 VoLTE Profile涵蓋提供LTE網路之語音電話服務在各網路層的規格要求。
為使此解決方案能更進一步發展,易利信與多家營運商和設備商成立One Voice Initiative聯盟,共同發展基礎規格(Baseline Profile)。之後得到了業界更廣泛的支持,在2010年3月被GSM協會(GSM Association, GSMA)採用為LTE網路之語音電話解決方案,而One Voice Initiative所發展出來的Baseline Profile也成為GSMA的VoLTE Profile的基礎。

VoLTE Profile涵蓋對網路各層的規格要求(圖9),並可以由以下來說明其要求,包括對IP多媒體通訊子系統(IMS)性能的要求、對通訊媒介操作管理與控制的要求、對網路承載管理的要求、對射頻特性的要求與對一般功能的要求。

對IMS性能的要求
  VoLTE Profile對IMS性能的選取,採用3GPP之IMS與MMTel完整性能的子集(Subset),主要目的在於VoLTE Profile希望能以最少的IMS性能作為發展的起始點(Starting Point)。性能的選擇則是以能夠提供與現行2G/3G電路切換式網路所能提供之服務相仿的使用者經驗為原則;而規格本身則須保持無論是網路端或手機終端對性能未來成長的開放性。因前述條件,規格的發展有相當多的努力是在確保VoLTE手機終端/網路與具有完整IMS/MMTel性能之網路/手機終端間的互容性(圖10)。

圖10 符合VoLTE Profile之IMS性能子集的手機終端/網路必須能與符合3GPP IMS全性能的網路/手機終端相容。

VoLTE規格定義不同的IMS性能作為必要選項,包括網路會談初始通訊協定註冊(SIP Registration)、認證、定址、基本的通話管理、多重呼叫及信令壓縮。其中在認證的部分,VoLTE規格要求能夠支援IMS-AKA(IMS Authentication and Key Agreement)以及多媒體通訊子系統用戶識別模組(ISIM)。如果網路服務商沒有部署ISIM,亦可使用通用用戶識別模組(USIM)替代。

在定址方面,VoLTE規格要求同時支援行動用戶ISDN號碼(MSISDN)與統一來源識別碼(SIP-URI)為基礎的定址方式,使手機終端在未來能有兼容性,以便如果網路服務商在未來部署name@operator.com的定址型式時,也可相容。

另外在考慮到未來兼容性時,儘管目前行動網路中的手機終端使用場景均為單機使用,VoLTE 規格仍然把IMS性能中的多重呼叫機制列入要求;信令壓縮的機制則有助於節省空中介面的資源,增加系統容量,VoLTE規格則更要求能讓網路服務商能有機制選擇要將信令壓縮開啟或關閉。

除上述必要的性能外,VoLTE規格亦選擇諸如XML結構存取協定(XCAP)Based服務管理等的補充性能,使VoLTE規格保持高度的未來相容性。

對通訊媒介操作管理與控制的要求
  VoLTE規格定義對通訊媒介操作管理與控制的要求,其目標是要提供與舊有電路交換式網路相仿的語音服務通話品質。為了與3GPP的規格一致並保持互通性,VoLTE規格定義窄頻適應性多重速率(AMR-NB)為必要支援的的語音編解碼。然而衡諸MMTel規格中的商用解決方案,VoLTE同時也將寬頻適應性多重速率(AMR-WB)語音編解碼列為建議。

除了語音編解碼外,端對端時延(End-to-end Delay)與誤框率(FER)則是影響話音品質的另外兩個重要因素。以端對端時延而言,根據ITU E-model的計算,要達到用戶十分滿意的話音品質,端對端時延必須小於200毫秒(ms)(圖11)。就LTE存取網路的規範來看,雙向時延(Round-trip Delay)大約是20~30毫秒,意謂LTE網路中的時延會遠小於200毫秒。

圖11 根據ITU E-model計算所得使用者滿意度與端對端時延關係圖

以誤框率而言,如前所述LTE網路的語音承載有許多重傳與錯誤修正的機制,因此大部分的封包都將能正確無誤地抵達接收端,所剩下的誤框率將會極低。

另外,如動態編碼率調整(Codec Rate Adaptation)等性能的增加,也可以進一步強化通訊媒介操作管理的效率,增加系統容量與涵蓋。

對網路承載管理的要求
  就網路承載管理而言,VoLTE規格對提供MMTel存取服務的長期演進/演化式封包核心網路(LTE/EPC)網路定義服務要求(Service Requirement):LTE/EPC必須部署資源管理和收費政策(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 PCC)架構。

部署PCC架構將會在EPC與IMS服務網域間引進新的連接介面(Rx Interface & Gx Interface),同時也會引進新的網路功能元件:策略與計費規則功能實體(Policy and Charging Rule Function, PCRF)。引進PCC架構,IMS將可以對LTE/EPC的網路承載策略管理,並進行即時計費,提供完整的電話語音服務。

每個網路承載的特性可以用服務品質等級辨識符號(QoS Class Identifier, QCI)來定義。對於SIP語音相關的承載來說,有QCI 1和QCI 5兩個標準的QCI等級可以使用。QCI 1用於VoIP媒介的保證位元速率承載(Guaranteed-bit-rate Bearer),QCI 5用於IMS SIP控制信令的非保證位元速率承載(Non-guaranteed-bit-rate Bearer)。

LTE射頻存取網路(RAN)則負責網路承載的允入控制功能,當新的承載建立要求自EPC發出,LTE射頻存取網路必須確定有足夠的網路資源可使用;一旦新的承載被允入後,EPC則根據QoS的控制參數,對承載進行優先等級排程,確保能達到端對端時延與失包率(Packet Loss Rate)的要求。

PCC架構亦可協助進行計費功能的控制。電話語音服務的計費控制是在IMS網域中被管理的,但是PCC架構中的PCRF網路功能元件能協助針對不同的EPC網路承載設定適當的計費規則。另外一個PCC架構的重要功能是在處理失去電話語音的EPC承載時的特殊錯誤情況,例如當手機終端走出LTE/EPC的涵蓋範圍時,LTE/EPC會告知PCRF承載電話語音服務的EPC網路承載已經失去,而由PCRF通知IMS系統中的快取通話控制元件(Proxy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 PCSCF)中斷會話與計費。

對射頻特性的要求
  一般來說,射頻網路是管理控制網路中最有限的射頻資源,而必須在幾個互相競爭的因子中求取平衡,包括涵蓋、容量、品質與電池壽命,亦即可持續的通話時間。

針對將涵蓋最大化而言,通常行動網路的涵蓋限制是受限於上行鏈路,要解決上行鏈路限制使涵蓋增大的方法是儘量利用減少封包大小的性能。因此強化式標頭壓縮技術(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ROHC)標頭壓縮的機制,以及具有較短封包資料匯聚協定/無線電連接控制序號(PDCP/RLC Sequence Number)的無線電連接控制無回應模式(Radio Link Control Unacknowledged Mode, RLC UM)模式被採用,取得更多的編碼冗餘(Coding Redundancy),減少封包的大小。另外,eNodeB也可採用諸如傳送時間間隔(TTI)Bundling、跳頻(Frequency Hopping)等性能,進一步改善涵蓋。前者可改善在上行鏈路細胞邊緣及室內的涵蓋;後者則可藉由動態的頻率切換,減低細胞間的干擾程度,達到改善涵蓋的效果。

在增加容量,也就是增加系統可傳送/接收VoIP封包的手機終端數方面,前述的幾項減少封包大小的性能也可被利用來增加系統容量。此外,明確阻塞通知(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ECN)性能也可以被使用在當系統壅塞時,降低語音編解碼(Speech Codec)的等級,使系統能容納的VoIP手機終端數提高。其他諸如在不影響時延的前提下,某些手機終端可以將VoIP的封包綑綁(VoIP Packet Bundling)在一起傳送,或是利用預測的方式決定資源分配(Predictive Grant Allocation)等機制,都可以進一步增加封包的使用效率或是降低標頭信令的需求,從而達到增加系統容量的目的。

在維持品質方面,不外乎確保封包的端對端時延與失包率能達到要求目標。對於前者,挑戰在於必須在有限的射頻資源當中,替為數眾多的手機終端做排程,同時又要考慮到當封包發生錯誤時重傳所額外增加的時延。一般而言,網路營運商會將其網路調整到端對端時延在50~80毫秒的範圍,以符合前述200毫秒的要求目標。後者則可藉由動態鏈路調整機制(Link Adaptation Algorithm)確保封包能正確地傳送。另外在行動網路中,也必須考量到細胞間交遞(Handover)時,時延與失包率也須符合要求目標。

在加強通話時間方面,LTE網路能允許手機終端在VoIP訊框(VoIP Frame)間,暫時關閉其收發器,也就是所謂的間斷式接收(Discontinuons Reception, DRX)功能。適當的DRX與半持續性排程(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PS)組合,能大幅改善現行解決方案中的通話時間表現。

對一般功能的要求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網路功能外,要在LTE網路引進完整的電話語音服務,還有其他的一些考量,例如網路的漫遊架構為何?如何提供緊急通話?如何與舊有的網路並存?

由於LTE/EPC電話語音服務的控制是在IMS網域(MMTel解決方案),服務提供是屬於本籍網路基礎的(Home-Network-Based),能讓服務商針對不同的服務作區隔化,這樣的型態對將服務提供給漫遊客戶,會增加其複雜度。為了將在籍的和漫遊的服務營收區隔,並且符合各地不同的法規規範需求,漫遊用戶所在的客籍網路(Visited Network)必須要知道電話語音服務的存在,即使是服務是由本籍網路(Home Network)所提供的。

為了符合這項要求,VoLTE Profile定義漫遊的架構(Roaming Model)(圖12)。在此漫遊架構中,IMS系統的PCSCF功能元件是在客籍網路中,且漫遊用戶的服務數據資料是直接由客籍網路本地分匯(Local Breakout)出去。在此架構下,服務商彼此間必須簽署新的以IMS為基礎的漫遊協定,在此一新的協定簽署之前,如果漫遊用戶要在客籍的LTE網路使用電話語音服務,則必須利用電路交換網路服務(Curcuit Switch FallBack, CSFB)先回退至2G/3G網路。

圖12 IMS漫遊架構

對於緊急通話,部分的Voice-over-LTE網路可以倚靠CSFB,利用既有電路交換式網路的連續涵蓋提供緊急通話的功能,但對部分只部署VoIP電話或某些LTE網路比電路交換式網路涵蓋較佳的地點,還是須要能使用IMS的緊急通話功能,因此VoLTE Profile仍然將IMS緊急通話納入基本規格的要求。

3GPP在Release 9也將如何在封包交換式射頻存取網路啟動IMS緊急通話功能定義出技術規範。從LTE/EPC網路本身的角度來看,3GPP在 Release 9中增加許多與LTE/EPC網路相關的功能,例如支援無SIM卡的緊急通話、用戶平面以及控制平面的空間資訊服務(User- & Control-Plane Location Service)、空中介面的強化使無線傳輸抵達時間差(Over-the-air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OTDOA)的定位方式在LTE/EPC網路更精準,凡此種種的功能強化,都使LTE/EPC網路能符合各國在法規上日趨嚴謹的趨勢。

在與舊有網路共存(Legacy Coexistence)方面,LTE/EPC網路引入初期,一般預期會是以點狀方式布建(Spotty Deployment),作為網路容量的補強。因此在涵蓋上會遠小於舊有2G/3G電路交換式的網路,所以當LTE的手機終端有語音通話的需求時,可利用CSFB的程序將通話暫時回退至2G/3G電路交換式的網路,但因這種方式毋須使用到IMS的服務,所以VoLTE規格並未將其納入基本規格要求。

然而,當VoLTE被引入後,手機終端的使用場景有可能是在語音通話進行中,從LTE/EPC的涵蓋範圍跳出,進入2G/3G電路交換式網路的涵蓋範圍,因此有必要針對此一場景定義出交遞的程序,減少掉話(Drop Call)的發生。

VoLTE規格定義了單射頻通話連續(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程序,作為性能的選項,可以用來處理此類的交遞問題(圖13)。

圖13 SRVCC示意圖

另外,IMS性能中的多媒體通訊子系統集中服務(ICS)則是讓IMS用戶即使在網路存取服務是透過電路交換式網路提供的情況下,依然能使用IMS網域的服務,這些性能都可運用來解決與既有2G/3G電路交換式網路共存所可能產生的問題。

未來LTE將更受矚目

就行動寬頻通訊而言,2010年是起飛成長的1年。智慧型手機、小筆電、平板裝置(Tablet Device)等消費型電子產品盛行與搭載在其上的應用更加多元吸引用戶,直接導致網路頻寬需求的急速成長。經由市場機制的選擇,也更加確立3GPP系列的規格將成為行動寬頻市場的技術主流,而LTE也將是未來行動寬頻更進一步提升頻寬與效能進化時的技術依歸。

就實務面而言,LTE要發展成為成熟商用化的技術前,仍有諸多議題待克服,如何有效發放LTE的頻譜與LTE的語音解決方案是其中最重要的議題。前者無庸置疑地是以頻譜協同為原則。就台灣而言,這場全球行動通訊的4G饗宴固不可缺席,然政府在發放頻段執照時,一定要考慮到在頻段上能跟國際接軌,並配置有效的頻寬。後者則是業界仍在共同努力尋求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對此,本文提出易利信所支持的IMS MMTel與CSFB兩種端對端解決方案,並做詳細的技術說明,可作為LTE網路中長期解決方案發展的方向。未來相信這些解決方案更進一步經過討論定案後,必能使LTE網路在全球廣泛商用化的進程更往前推進。

(本文作者為台灣易利信產品經理)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