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美中貿易戰 半導體 晶圓代工 ICT 資策會MIC

各國地緣政治主義發芽 台廠攜科技優勢打同盟戰

2021-05-20
美中貿易戰與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引發諸多不確定因素,包含經濟的不穩定,以及半導體缺貨狀況,各國政府地緣政治主義也由此發芽,期能自主掌握半導體技術、產能與設計能力。而台灣本身半導體製造、設計優勢,恰能巧扮智囊的角色協助各國建構半導體聚落,提前部署商業版圖。

資策會MIC副所長洪春暉表示,疫情影響打亂台灣ICT產業工業秩序,特別在此時出現的半導體缺貨狀況,引起各國推動自主掌握半導體能量的意識,無論是美國、歐盟、韓國、日本與東南亞國家,皆開始著手準備建構一定程度國內的關鍵技術和產品。

舉例來說,美國政府於2021年4月宣布召開半導體高峰會,推動美國晶片製造計畫;而歐盟則是規畫未來2~3年內投資1,450億歐元研究半導體技術,並建立歐洲本土先進製程的半導體供應鏈。此外,韓國政府則是目標2030年內達到全球晶圓代工第一、晶片設計全球市占達10%,以及積極培植非記憶體技術等三項目標。

疫情局勢不穩定的同時,美中貿易戰仍會持續發酵當中,可看到美國與中國正積極強化自身科技供應鏈。

一直以來美國將製造產業外移至亞太區各國,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升溫,美國積極尋求將製造能量在美國重啟,以達一定程度的去中化。同時更採取同盟策略,包含印太戰略、乾淨網路信任夥伴聯盟,藉由同盟的方式達到去中化效果,並且祭出一系列高科技出口管制、疫情紓困計畫與基礎建設計畫,期能夠建立安全供應鏈,將關鍵零組件、技術與製造能量掌握於美國本土。

而因應美國去中化政策,中國也開始逐漸推動去美化策略,包含一帶一路、RCEP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國經濟及安全協議等政策,目的都是在建立中國自己自主研發的體系。特別針對半導體相關能量,期能透過大基金第二期計畫與十四五規劃,將中國國內關鍵技術能量建立起來。整體看來,中國主軸是要自主研發卡脖子技術,並投入新興綠色產業。

綜觀美中策略,前者主要是為了建立滿足內需的製造能量,後者則是要建構自主的技術能量,未來這兩個強權之間,仍有許多政治、經濟、產業、技術方面的對抗。也因如此,台灣在這兩大強國之間,需扮演好國際合作角色,並掌握產業轉型契機,以站穩下世代ICT產業的市場地位。

洪春暉談到,美中對抗和地緣政治影響ICT產業鏈發展,促使各國推動一系列政策著手建立自己核心競爭力,第一步就是開創產業、國際間同盟的空間,如同美國結合盟友對抗中國新興技術與產業崛起。台灣若能有效發揮生產、製造與IC設計的技術能量,與各國掌握基礎科學、材料或設備等技術廠商強強聯手,未來在國際間共創生態體系,將為台灣產業帶來全新的發展契機。

國際局勢仍處於變動當中,雖說台灣在不確定環境中面臨經營上壓力,但仍存有新的機會。無論是從營運韌性或數位能力的建立,台灣ICT產業正在淬鍊其的體質,並建構堅強的能量,以接手創新機會帶來的商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