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化基礎設計 HDL 射頻

加速無線/影音系統IP驗證 模型化基礎設計工具看俏

2014-07-28
演算法密集系統的驗證,是一個耗時且昂貴的過程。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嵌入式系統的缺陷和漏洞主要肇因在規格(Specification)階段,但往往沒被檢測出來,直到後期開發階段才出現;這些缺陷是開發專案延遲的主要病因,而且為工程成本的耗費「貢獻」最多。
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智慧型無線裝置如手機及平板裝置等市場,更無法容許絲毫的產品延後上市,這對消費者評價及公司股價而言,都將帶來嚴重後果。也因此每當新產品即將問世,開發設計部門都承受著龐大壓力,從近來一線手機大廠設計主管相繼請辭即可見端倪。

不過上述情況是可以改觀的,現在很多演算法密集系統的開發者,已經知道有工具可協助他們在控制之下進行驗證。工程師們可以使用相同的工具來建立系統模型,同時又能在整個開發過程中提早發現問題。如此不僅可以減少驗證時間,又能提高其設計性能。

本篇文章將介紹三個實際可行的方法來進行早期驗證,使上述改善成為可能。

在規格訂定階段 確保IP演算法驗證正確

首先來看,為什麼目前的矽智財(IP)演算法驗證過程效率低且容易出錯。IP演算法可以區分通訊、聲音、動態影片、影像和導航功能。和現成既有的IP組件不同的是,IP演算法可以說是一個公司的「秘密武器」,本質上是為特定應用而開發的,因此須要不同的方法來驗證。

在一個典型的工作流程中,設計開始於演算法的開發者,他們將演算法做成規格文件,再將設計交付給硬體和軟體團隊,進行下階段開發設計(圖1)。

圖1 在典型的工作流程中,演算法開發者將演算法做成靜態規格文件,再將設計交付給硬體和軟體團隊進行下階段開發設計。

通常每個小組會有自己的測試程序,以確定該設計實現後的功能是否正確。這些測試程序往往以其特設的方式架構,主要仰賴規格工程師的解釋,這部分會產生一個問題,因為硬體和軟體工程師往往缺乏與規格應用領域相關的知識或工具,來正確地解釋和執行規格;反之亦然,演算法開發人員也可能缺乏相關的工具和專業,以確保他們已經界定出「真實世界」的要求,所以往往在開發後期,才發現演算法無法如預期,在所設定的目標環境中運作。

導致IP演算法驗證效率不彰的原因,還包括軟體、數位和射頻/類比(RF/Analogue)等硬體元件,在開發時都各自使用獨立的工具和工作流程,這會抑制跨領域的系統行為驗證,而導致意想不到的軟硬體交互作用;其結果是,直到工作流程結束才進行系統驗證,而在系統整合階段的設計變更,往往是最困難和最昂貴的。

因為大多數的錯誤是在規格階段就已產生,傳統的硬體、軟體和電子系統層級(ESL)工具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傳統的工具假定設計需求(Requirements)都已經充分而準確的納入規格裡,所以驗證問題必須在設計流程的一開始就加以解決。這可以透過將演算法和行為建模,以及與下游的工作流程加以連結來進行。

模型化基礎設計提供早期驗證

模型化基礎設計(Model-Based Design)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方法,它提供了一套演算法設計、系統模擬、原型化,以及嚴謹的分析工具。使用這些工具,演算法和測試可以設計為行為系統模型的一部分,把這系統模型當成是一個可執行的規格,設計團隊能以它做為設計參考(Design Reference)和測試平台(Test Bench)。這種方法提供所有的設計團隊,包括演算法、系統架構,以及各種元件的開發團隊,對於設計需求有一個共享的、明確的了解(圖2)。

圖2 模型化基礎設計工作流程示意圖

使用模型化基礎設計驗證系統和元件的方式,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設計和整合問題透過模擬可在早期發現,此時的錯誤很容易被修正。
測試可以和開發、設計同時進行,以確保規格可被執行,以符合設計需求規範。
進行元件實現時,可重覆使用模型做為測試平台,省去人工測試和減少詮釋上的錯誤。
設計師可以快速地評估設計權衡(Tradeoffs)、元件間的交互作用和系統層級的各種可能。

這些早期驗證功能,使工程師們在規格階段能即早發現並糾正設計缺陷,這解決了造成產品延遲上市的一大黑洞(圖3)。據研究指出,上述方式可以減少產品開發時間和一半的成本,也能帶來卓越的產品設計。

圖3 模型化基礎設計工具,有助開發人員提早在規格訂定階段即可發現設計問題。

測試平台重覆使用 模型化基礎設計加速工作流程

模型化基礎設計的起步出奇簡單。首先,演算法設計和實現團隊可以利用手邊現有工具,讓現有的測試程序自動化。從演算法設計的角度來看,這種自動化改變思維,遠多於工作量的變化,因為演算法設計師原先就已經開發出測試平台,以檢查自己的工作,只不過在傳統的設計流程中,這些測試平台只是在演算法設計小組內使用;但是,透過模型化基礎設計的流程,這些測試平台將可以被重覆使用,而不會發生在設計實現時,因團隊的切換而遺失。

該重覆使用的過程,可以透過演算法和系統建模工具內的自動化介面來進行,能與許多被廣泛使用的硬體模擬器和開發板進行協同模擬(Co-Simulation)。此協同模擬可代替人工撰寫,以及以Script程式為基礎的技術,否則這些技術便須要驗證C程式碼、硬體描述語言(HDL)和類比電路的實現結果,以符合系統層級的各種可能(Metrics)。

測試平台的重覆使用,可顯著地減少驗證工作,而且能讓每個團隊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工具和工作流程。

多領域建模整合多項模擬資訊

另一個傳統設計流程的問題是,軟體、數位和類比硬體團隊各自使用不同的工具和工作流程,這些不同的工具無法進行跨領域設計和驗證,因而留下一些暗藏的錯誤,直到系統整合階段才被發現。

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透過把驗證提升至更高設計流程來解決。模型化基礎設計支援這種早期驗證方法,透過「虛擬整合」,將模擬演算法、軟體、數位硬體和類比整合在一個環境中(圖4)。這種多領域建模方法可讓設計者在設計早期評估設計權衡、各組件可能產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統層級的各種可能。

圖4 模型化設計工作可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庫。

藉由多領域建模和模擬,能把數位元件離散時間(Discrete-Time)建模和類比元件連續時間建模匯集在一起;它也可以將時序(Timing)和控制邏輯、有限狀態機(Finite State Machines)、事件導向模擬(Event-Driven Simulation)和定點模擬(Fixed-Point Simulation)整合。設計者可以從較抽象的演算法模型來捕捉行為和驗證的需求,之後隨著工作進展,直到達成時序和位元真(Bit-True)準確時再闡述模型。

通過使用模型的虛擬整合,工程師們可以看到元件的設計決策如何影響整個系統的行為,而不必成為不同領域的專家。因此,工程師可以更快速地找到滿足或超過設計需求的解決方案,並能解決一般未能發現,直到後期在系統整合階段才出現的問題。

這種方法為快速變動的市場,諸如無線通訊市場提供立竿見影的好處。無線系統設計者關心的是不只是基頻演算法,也包含而且射頻鏈(RF Chain)、接收器同步,與更高層(Higher Layer)的通訊協定堆疊(Stack),如網路延遲(Network Latency)和吞吐量(Throughput)等整合。

舉例來說,一個常見的挑戰是使用較低功率的功率放大器(PA),來降低基地台的成本和功耗。這些功率放大器須要採用數位預失真(Digital Predistortion, DPD),以及可補償設備非線性失真(Nonlinearities)的數位訊號處理(DSP)技術。多領域的建模可以讓DSP工程師,藉由使用相關的射頻減損(RF Impairments)模型,去驗證這些演算法是否有作用,以實現更有效率的功率放大器。

快速原型化大幅縮短測試週期

驗證IP演算法的第三個挑戰是,演算法無法如預期在目標環境中作用。在傳統的系統工作流程中,演算法的問題在設計流程結束前不容易被發現,這會造成整個設計出現大量的重覆工作,顯然不是理想狀況。

藉由模型化基礎設計,演算法開發和系統模擬都使用相同的工具,也能雛形化設計,將之實現在處理器和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上,毋須進行低階的程式編撰。這種早期驗證技術,使設計人員能夠迅速證明新思維的可行性,以及分析其在現實條件下的效能。

透過快速原型化(Rapid Prototyping),以往須要花費數週的設計測試週期,現在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完成,此功能對於須要快速、徹底驗證一些新想法,及未經測試設計的工程師而言,特別具有價值。

早期驗證顯著降低開發成本

許多通訊、電子和半導體的領導廠商已採用模型化基礎設計進行早期驗證,憑藉開發成本減少而獲得競爭優勢(表1)。獨立研究顯示,公司採用此種方法可以降低一半的開發成本,這些結果是在現存設計介面到HDL模擬器之前估量的,由於導入新的作法,客戶能獲得更好的成果。例如,根據一間國際通訊和資訊技術公司的報告指出,其功能驗證的時間更減少了85%,大幅提升開發效率。

表1 使用模型化基礎設計前後的設計成本對照
或許更重要的是,如何創造更好的產品設計、發展更強大的系統模型、更容易地開發衍生設計,以及能夠快速適應市場新的規格需求。採取早期驗證技術的公司,也改善了其團隊之間的溝通與協同作業;除了降低他們的測試和驗證成本之外,其快速開發能力也加強了新產品推出的創新能力。

(本文作者為MathWorks訊號處理應用資深策略長)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