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Redwood I/O之奧秘 飆速介面的案例探索之旅(四)

2004-09-23
IO與晶片門閘(Gate)數量成長之間明顯的落差地帶,若是沒有突破的話,晶片IO將有機會成為系統的瓶頸所在...
IO與晶片門閘(Gate)數量成長之間明顯的落差地帶,若是沒有突破的話,晶片IO將有機會成為系統的瓶頸所在。從個人電腦上的輸出入介面演化來觀察,所謂的串列式匯流排(Serial Link)逐漸竄出,但是,並不是說並列式介面(Parallel Bus)就要絕跡江湖或踏向滅亡。  

本文將針對串列式匯流排和並列式介面作分析比較,探討並列式介面是否真的會逐漸被串列式匯流排所取代?  

IO輸出入介面與晶片門閘(Gate)數目,依照幾年來歷史發展之經驗軌跡顯示,有個顯性的趨勢可以用曲線凸顯出來。晶片晶體數量與接腳,在幾年來足跡與未來的走勢,也是可以用圖形來顯現觀察。在2000年時,平均每一隻接腳的晶體數量約是100,000 : 1,到了2010年的時候,可能會攀上1,000,000 : 1的高峰。很顯然地,IO與晶片門閘(Gate)數量成長之間有明顯的落差地帶,也就是說若是沒有突破的話,晶片IO有機會成為系統的瓶頸所在地。  

固然,從個人電腦上的輸出入介面演化來觀察,所謂的串列式匯流排(Serial Link)逐漸竄出,USB 2.0、1394b、Serial ATA、PCI Express、Infiniband等。但是,並不是說並列式介面(Parallel Bus)就要絕跡江湖或踏向滅亡。您看,PCI-X在蘋果電腦的Power Mac G5發揚光大,HyperTransport、RapidIO依然在市場上活躍,而行之多年的PCI匯流排規格依然在進化之中,尤其是嵌入式的應用空間也少不了他。  

認真說來,串列式匯流排與並列式介面,兩者之間各自有其優劣點存在,應用上的定位雖然可以部份重疊,也可以某些部位區分開來。可以重疊的部分,很明顯地,逐漸被串列式匯流排侵蝕。SerialATA取代IDE PCI Express(3GIO)取代PCI Mini PCI Express Card取代PCMCIA與3GIO X16取代掉AGP 8x等,都是鮮明的事實,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串列式匯流排與並列式介面的比較  

為什麼會如此?可先從並列式介面的優點與劣勢說起。  

首先,就優點來說,並列式介面擁有的先天性有二:第一,若是就協定(Protocol)與電路(Circuit)的面向來說,並列式介面具有較低的等待時間(Latency)。什麼緣故使然呢?因為它是一個簡單的載入/儲存的機制(load-store model),同時,因為資料匯流排與時脈信號各自分開獨立,就沒有編碼的困擾,也沒有存在CDR(Clock and Data Recovery)時脈/資料恢復機能的必要方塊。第二,與既有的架構有延伸性。因為,觀念上大同小異。由此來勘查,諸如處理器與晶片組之間的匯流排 FSB(Front Side Bus)之類的介面,有人稱為「Processor Bus」,就是並列式介面發揮性能與威力的地方之一。  

如果從缺點來說,較長距離線路板之間的連接需要較少連接腳數量的應用上,絕對是串列式匯流排的天下。正如圖4所示,並列式介面往往需要一個作為同步用途的共通時脈,以「Source -synchronous clock」來稱呼。同時,多條的資料信號線就如多頭馬車,信號之間的時滯(Skew)是一定要顧慮的。1GHz是一個很有趣的魔術數字,有點類似摩爾定律對於設計的牽引。大致上來說,一旦越過這個門檻,並列式介面所要面臨的挑戰,就嚴厲許多。  

從圖5、圖6可知當加速或加快並列式介面之際,時滯(Skew)問題是工程師難以承受之輕,姑且試著想一想,2.5GHz的信號,其週期時間就僅有 400ps,比起奈米單位還要更加細小。同時,接收端的時序餘幅或餘裕(Margin)也會跟著縮緊。也就是以上所說這些緣故,時滯(Skew)問題會限制著動作的最高頻率。一旦,建立了這個常識之後,工程設計人員在封裝、線路版和連接器之間,就要將時滯(Skew)問題降到最低。  

串列式匯流排並不存在獨立的時脈信號,往往是內藏整合在資料之中,所以需要編碼(Encoding)的機制,來達成非同步式的時脈 (Asynchronous clocking)作為資料往來雙方共通的基準。說到編碼(Encoding)的機制,又會牽連到編碼效率優劣的議題。  

超快並列式介面「Redwood I/O」  

而此次所要介紹的「Redwood I/O」,其實就是一種超快的並列式介面。動作範圍可以從400MHz到6.4GHz,也許是當前最快的並列式介面。由於它的I/O型式內涵採用高速傳輸,必然使用到的差動式(Differential)載送方式。因此,除了「飆快」之外,可以向下與LVDS、Hyper- Transport、RapidIO、SPI-4(SPI是System Packet Interface的簡稱)等維持互容性。  

若是拿「Redwood I/O」與大家熟知的PCI/PCI-X來相互比擬,也可以發現除了差動式(Differential)的傳輸方式之外,「Redwood」的連接型態也不得不向快速傳送妥協,採用點對點(Point-To-Point)的連接型態。這是「飆速」下的妥協點。  

「Redwood」的主要特徵,可以逐點摘要來敘述:  

‧400MHz到6.4GHz的信號。採用DRSL(Diffe-  

rential Rambus Signaling Levels)的差動信號位階。向下與LVDSL、HyperTransport、RapidIO、SPI-4相容。  

‧可以選擇1X~10X的資料傳送速率。此處所代表的1X/10X是指資料對於時脈的比例(data-to-clock ratio)而說的。  

‧動態的電流與終端(Termination)方式 ,可以確保牢靠的信號整合性(Signal Integrity)。  

‧採用了「FlexPhase」的電路技術,可以去除封裝、線路版和連接器之間線跡(trace)長度差異引起的影響。  

DRSL信號說穿了就是低信號擺動(voltage swing)、採用高速CML或LVDS線路模式的介面技術。CML是「Current Mode Logic」的簡稱。LVDS則是代表「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至於上面所提及1X~10X的資料傳送速率,請參閱圖10。  

「FlexPhase」電路技術  

而「FlexPhase」的電路技術是Rambus公司所開發的獨門功夫,內部的細節是該公司的機密,我們也無從得知。站在應用上的立場,起碼知道其主要的功用與目的。  

談「FlexPhase」電路技術的理念是不至於太困難,其基本精神就如圖11,最上面的波形是內部的時脈,中間波形就是因應資料波形的偏移,「FlexPhase」的電路會輸出恰當的時脈,來確保資料的正確存取。姑且利用圖12與圖13來闡釋「FlexPhase」線路技術的功能與效用。圖 12是一般市面上常見的線路佈置(Layout)方式,為了線跡(trace)的匹配性,常常會見到蛇線(Serpentine)的跑線方式。如果採用了「FlexPhase」線路技術(圖13),就可以忽略線跡(trace)的長度匹配性問題,讓線路板的跑線更直接,外觀上更乾淨。請再看一般典型的連接圖(圖14、15),可以輕易地看出「FlexPhase」線路技術是建構在接收器(Receiver)端。很明顯地,ASIC與ASIC晶片之間的連接,若是運用「FlexPhase」線路,就無須考量因為PCB線路板、封裝或晶片的信號延遲。換言之,「FlexPhase」線路技術帶來的好處就是「簡化設計」。  

而極速的6.4GB/sec是有一個背書的條件,是指在資料x8的情況之下。所以說,以「6.4GB/s per byte」來述說Redwood 的速度頻寬會比較正確。  

此外,Redwood技術建構方塊以及在個人電腦上的應用空間,如圖17、18所示。其實,更細膩地來思考,Redwood技術的應用範圍是可以跨及到消費性產品或是網路上的應用裝置,比如HDTV 等級的視訊裝置、遊戲機或路由器(Router)等。  

無論是探討哪一種介面,必定牽扯到晶片電路設計、封裝規劃、系統元件、線路板設計、信號整合性分析與驗證測試生產等階段,甚至還要埋頭苦思,如何降低成本來因應激烈競爭。  

最後,我們將並列式介面正在進行的演化論,嘗試用三個要點並附圖來歸納之。第一點,從多點連接(Multi-drop)轉向點對點(Point-to-= Point)的態勢(圖19)。第二點,單線雙向(Bi-directional)走向雙線單向(Uni-directional)(圖20)。雖然,兩者都算是雙向的傳輸,說是半雙工與全雙工也未嘗不可。第三點,單端(Single-ended)的連接型態邁向差動端(Differential- ended)的傳送方式(圖21)。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