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定位不再涇渭分明 SCD/MID混戰愈演愈烈

2008-12-19
儘管全球手機出貨成長已漸趨緩,不過泛稱智慧型通話裝置之智慧型手機在整體手機出貨量中所占之比重仍節節攀升,尤在3G、3.5G日益成熟後,更刺激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也同時為Android平台打下最佳基礎。然在此同時,行動聯網裝置以強大效能搶攻行動上網市場,兩軍對峙,戰況激烈。
資料來源:三星電子
圖1 三星電子推出之PDA手機Omnia具有觸控介面、四頻通訊技術、GPS定位導航、16GB記憶體、支援多種影音格式與500萬畫素之數位相機等功能,再加上微軟Windows Mobile 6.1作業系統,因而被歸類為SCD之林。
近年來全球手機出貨成長曲線逐漸平緩,在突破十億支出貨量大關後,分析機構認為再次出現爆發性成長的機會不大。但就細部來看,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由於多項因素匯集,因此可望成為支持手機產業持續成長的最大動能。  

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的歸類,由於智慧型手機分歧大,因而將其概括稱之為智慧型通話裝置(Smart Cellular Device, SCD)。MIC認為,由於目前多以2G/3G為主要通訊技術,且語音通話同樣為基本功能,再加上採用開放式作業系統(OS)並可安裝協力廠商(Third Party)或獨立軟體供應商(ISV)之應用程式,因此SCD近期頗受歡迎,從宏達電HTCS740系列、諾基亞(Nokia)N73系列等智慧型手機,以及個人數位助理(PDA)手機如HTC Diamond或是三星(Samsung)Omnia(圖1)等都列為此類產品。  

根據調查,2005年僅占手機總出貨量7.1%之SCD,在2008年手機總出貨量達十二億七千萬支時,SCD已出貨近一億六千萬支,達12.7%之譜,成長近三成。MIC更樂觀預期,2012年SCD後勢看漲,可逼近手機總出貨量之三成,出貨量達四億五千萬支。  

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張家維也指出,原先在2008年第二季以前,以北美、西歐、日本為智慧型手機最大市場,已質變為由亞太地區、西歐與拉美地區看俏,並撐起SCD之成長動能。張家維認為,儘管功能稍遜,但低價SCD仍可滿足新興市場大多數用戶之期待,因此在新興市場逐漸升溫。  

互動多媒體世代來臨 行動平台更上層樓  

除了新興市場的帶動外,張家維認為,隨著行動通訊技術從語音通訊走向影音多媒體時代、行動生活與商務時代,其附加功能也隨之演進,並帶來更多顛覆性的演進。  

舉例來說,最早只具有單音鈴聲、語音通話與黑白螢幕的功能,今日已走向和弦鈴聲、MP3、彩色螢幕與照相等多媒體播放之途,而未來在3.5G更加普及以後,包括Office軟體、遠端操作、安全性與聯網功能的追求也更加進化,自然加速行動生活的來臨。而這樣的動力,也更加刺激Android平台的建立。  

眾所周知,Android是網路搜尋引擎巨擘谷歌(Google)大力推動的開放平台之一,在此平台上,ISV或其他設計人員皆可自由設計各式應用程式,以為新興應用之途。  

資策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組長王仁志指出,從近期開展的Android開發者大賽(ADC)可以看出,包括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ing)、多媒體分享、編輯與管理、與商務相關之生產力工具與協同軟體(Collaboration)、遊戲與即時新聞等,都是開發者創意發想之所在。  

王仁志透露,就目前ADC中已透露之多項應用可以看出,該平台不但重視各種多媒體內容之發揚,也同時看中互動功能與社群網路之建構,也因如此,能夠提供強大效能、豐富介面、高解析度螢幕與連線技術的SCD,即成為最適合之終端裝置。  

不過,儘管谷歌強勢進入行動通訊市場,引起陣陣漣漪,不過事實上,近期行動通訊市場早已暗潮洶湧。舉例來說,在2008年,儘管諾基亞持續在手機市場深耕不懈,但新興勢力如蘋果(Apple)、宏達電表現同樣亮眼,並攜手夾殺諾基亞,自諾基亞手上搶下不少市占。其他如RIM推出之黑莓機(BlackBerry)、摩托羅拉(Motorola)之Linux SCD機種,也都占有一席之地。行動通訊與SCD之交互作用,讓此市場更加熱鬧滾滾。  

有趣的是,隨著老將新兵先後加入SCD市場,相關界線也逐漸消弭。如作業系統定位即朝多元開放發展,企業與消費用之界線不再,各廠互相駁火,也帶來更多話題與商機,如近期RIM之動向即為一例。  

不甘止步企業應用 RIM揮軍消費市場  

在全球商務人士受到廣泛支持的黑莓機,儘管已經透過其自有架構(圖2)吸引不少企業採用,並藉此打造安全加密、遠端操控等系統,更吸引商務應用程式業者如Salesforce.com、IBM Cognos、思愛普(SAP)等合作,讓SCD可順利操作各式商務應用程式。然不甘僅能在商務市場稱雄,RIM日前推出新款SCD產品BlackBerry Bold,要吸引更多消費用戶的目光。

點圖放大
資料來源:RIM
圖2 BlackBerry之傳輸架構

圖3 RIM亞太區副總裁勞偉強認為,雖然RIM早期多鎖定於商務人士,不過基於SCD不再,該公司也投入不少心力在吸引更多消費族群。
RIM亞太區副總裁勞偉強(圖3)表示,RIM一向致力於打造商務環境,並在自有架構的支持下,順利吸引至今全球約一千九百萬名用戶的採用,且其中絕大多數為商務人士。然正因SCD界線已逐漸消除,因此RIM也積極開拓其他用戶族群,加入多媒體影音、遊戲等休閒應用程式;如在產品Blackberry Storm中捨棄QWERTY鍵盤而採用觸控介面,也是一例(圖4),顯示該公司對消費性市場之重視。  

勞偉強認為,目前SCD市場差異已逐漸縮小,儘管商務人士看重即時郵(Push Mail)、整合通訊(UC)、通訊錄整合或是企業資料庫即時更新等商務功能,但並不表示商務人士對多媒體影音毫無興趣、或是對Web 2.0一無所知。因此,RIM在近期產品不但加入攝影模組,也提供3.5G高速上網功能,同時與Facebook等社群網站合作,期盼推廣相關應用。勞偉強認為,隨著RIM之產品提供更多元功能與服務,也可吸引商務人士以外的消費族群擁抱BlackBerry,如支援3.5G串流之行動電視(Mobile TV)收看服務,也是RIM積極運作的方向。  

資料來源:RIM
圖4 從捨鍵盤而改用觸控介面可以看出,RIM企圖扭轉「Business Only」的既有形象。圖為該公司近期新品BlackBerry Storm。
不讓SCD專美於前,行動聯網裝置(MID)也在業界掀起熱潮。MID泛指類筆記型電腦(NB-like)的可攜式行動上網裝置,螢幕尺寸大約在7~10吋間,並多由個人電腦(PC)或NB生態系統業者為主要推動者。不過,儘管近期MID陣營動作頻頻,國內首款商用化MID產品亦已問世,但勞偉強對於MID的未來發展卻抱持保留態度。  

勞偉強指出,相對於黑莓機或其他SCD產品,MID在行動力的支援仍有所不足,僅能支持數小時的待機時間,根本無法滿足使用者需求、也同樣難以與SCD動輒數天的電池壽命相比。另外,MID定位莫衷一是,使用者族群何在仍為一大問號。  

先遣部隊小有成 MID大軍蓄勢待發  

MID陣營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在先遣部隊如華碩EeePC打響第一炮後,其他業者也前仆後繼、爭相進入這塊市場。如日前技嘉科技結合中華電信、英特爾(Intel)在國內推出首款消費性MID硬體M528(圖5)與3G服務方案,就可看出相關業者對MID市場依舊頗為樂觀。  

資料來源:英特爾
圖5 看好MID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技嘉科技率先宣布在台推出消費性MID產品,並搭配中華電信3G服務方案一同販售。
技嘉科技總經理馬孟明認為,台灣行動上網人口已近七成,因此可提供行動上網功能的MID,無疑地是除了筆記型電腦外,最能符合現代人隨時隨地高度上網需求的科技產品。此外,馬孟明認為,由於用戶需求仍有差異,因此MID與SCD或低價電腦用戶族群仍不衝突,未來仍可創造雙贏局面。  

馬孟明解釋,該公司設計之MID規格並不特別重視語音功能,仍多以資料傳輸為主要應用,因此將不會與以語音為主之SCD互相競爭。而在低價電腦端,由於一般定義低價電腦多在300美元(約新台幣9,300元)或以下,而此款M528市價約新台幣19,500元、搭配門號也需新台幣12,900元,同樣作出明顯區隔,這也是技嘉科技樂觀進入MID市場的主因之一。  

透過3G服務方案支持MID發展的中華電信總經理張曉東表示,隨著3G行動上網市場成長率快速攀升,2008年前三季行動上網已較去年成長48.5%,行動網卡客戶數亦已超過十萬戶,充分反映出國內用戶對行動上網之需求,因此該公司對於MID的上市抱持樂觀態度,並希望未來結合軟硬體、電信服務與各式加值應用,能帶動更多消費者使用行動上網服務的意願。  

英特爾亞太區嵌入式產品事業群暨微型移動裝置事業群總監陳武宏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日益普及,消費者也希望透過無線網路隨時隨地行動上網。而該公司在低功耗處理器的進展,也加速行動聯網的成熟,同時為網路使用者提供全新體驗模式。  

英特爾擁抱Linux Wintel破局?  

隨著MID陣營聲勢浩大,搭建其中之作業系統動向也同樣值得關注。除了開放原始碼軟體(OSS)陣營外,作業系統巨人微軟(Microsoft)的選邊站亦同樣牽動市場發展。矛盾的是,為了加速MID普及,英特爾早在2007年就成立自由軟體Moblin計畫,並期望透過此計畫,建構MID與英特爾處理器系統的最佳Linux堆疊。部分業界人士認為,英特爾此舉無疑變相打破過去「Wintel」的結盟模式,也等於將微軟關在MID門外,反倒熱烈擁抱OSS。  

圖6 微軟Windows Embedded事業群總經理Kevin Dallas表示,儘管近期Linux進駐MID聲勢頗盛,但考量到現實面,開放原始碼所需之後續維護、軟體客製化成本等仍不可忽視。
業界人士指出,相較於微軟的嵌入式系統產品,OSS具有低價、高度彈性、高效能等優勢,再加上設計較為簡單,因此在力求精簡的MID上頗受好評。  

不過,微軟Windows Embedded事業群總經理Kevin Dallas(圖6)指出,採用OSS仍有侵犯專利權之風險,且加入後續客製化、維護後,整體擁有成本並不見得較低。Dallas以「何必為了牛奶而養一頭牛?」為喻,他指出,採用OSS將需要龐大軟體開發團隊將社群中之開放程式碼雕塑成真正適合自家產品之成品,投入之人力與時間成本亦不可小覷,因此他認為微軟自家之產品在MID上仍有發展契機。  

微軟OEM嵌入式事業群資深經理酆宏達進一步解釋,在MID這塊市場,不管是軟體、硬體規格或是其他應用服務,都還需要更多時間才算成熟。相較於此,從既有市場如SCD、可攜式導航裝置(PND)出發,將可獲得更多收益。因此,如微軟NavReady 2009等產品,也將會是該公司未來主力。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