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手機產業大洗牌 牌照改制引發低價競爭風潮

2005-07-05
中國大陸手機市場從保護走向開放,從今年2月起,信息產業部不再掌管企業生產手機的決定權,實施了6年的牌照審批制宣告結束,改為核准制度。改制之後,迅即有9家新企業加入競爭行列,並且由於供過於求...
中國大陸手機市場從保護走向開放,從今年2月起,信息產業部不再掌管企業生產手機的決定權,實施了6年的牌照審批制宣告結束,改為核准制度。改制之後,迅即有9家新企業加入競爭行列,並且由於供過於求,開始引發殺價風潮,缺乏技術實力的業者也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2004年大陸手機產業在產量及出口方面皆呈現快速成長的趨勢,產量成長25.2%,達2.33億台,其中超過6成是出口到海外市場;不過在銷售表現上則有趨緩的態勢,成長率僅6.7%,不如2003年的18.1%,其中本土手機品牌市佔率更再次遭外資品牌所超越。展望未來,多家本土企業陸續發佈策略以搶攻市場,加上牌照發放,9家新企業的加入,2005年大陸手機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保護主義之下的產物—「牌照審批制」  

1998年12月31日,大陸信息產業部及原國家計委為保護大陸本土手機產業,聯合發出《關於加快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並於199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公告,列為國辦發〔1999〕5號,也就是眾所周知的「5號文件」。「5號文件」規定「對行動通訊產品的生產企業應嚴格監管,並將手機生產納入國家指導性計劃」,其中更重要的是「嚴格控制行動通訊產品生產專案的立項、審批」,使得手機生產必須獲得信息產業部的牌照許可,形成了在大陸地區手機生產獨有的「牌照審批制」。  

自1999年「牌照審批制」實施以來,信息產業部已向36家企業發放了共49張手機生產牌照,其中GSM手機牌照共30張,包括17家本土企業及13家海外企業,CDMA手機牌照則有19張,僅摩托羅拉一家外資企業獲得,其餘全發給了本土企業,充分表現出信息產業部扶植本土手機企業的動機(圖1)。但自2002年三星電子獲得GSM手機牌照之後到現在,2年多時間內沒有任何企業得到新的牌照,期間雖然有多家企業向信息產業部提出申請,但都未獲批准,新企業欲進入手機生產市場的合法大門被關閉,信息產業部獨裁的舉動,加上審核過程缺乏一定的標準,引起了眾多企業的不滿,推翻「牌照審批制」的聲浪也開始在市場上出現。  

更重要的是,「牌照審批制」的名存實亡,造就了市場上的混亂。信息產業部的本意,原是利用牌照來有效控制企業進入手機產業的數量,加強本土手機企業的技術能力,提高國產手機品質,但郤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合法通過規定擁有手機生產牌照的企業僅36家,實際從事手機生產的企業卻多達100家以上,許多大陸本土企業在獲發手機牌照後,並沒有真正去投入手機的生產,而是將牌照租借給有能力生產的國內外業者以獲取暴利(每支手機的牌照出租費約在30~50元人民幣),如早期的三星電子與科健、LG電子與浪潮、LG電子與中橋、明基與中電通訊、易美與熊貓、金立與天時達/托普等等,「牌照審批制」的管制形同虛設,導致2002年後雖不再發放新手機牌照,但完全不能阻止大陸手機產能的快速上升,更因為投入業者過多,品質無法有效的管控,造成大陸國產手機品質下滑,產能過剩及手機庫存危機頻傳,供過於求的局面也越發嚴重。  

2003年青島會議開始對付租牌亂象  

由於業者間的借牌動作讓大陸手機市場十分混亂,為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2003年7月信息產業部於是召開「青島會議」,會中強烈譴責那些出租牌照的企業,並宣佈將嚴格查辦企業以任何形式向無手機生產牌照出租,以杜絕手機品質下滑的情況。  

「青島會議」中做出了2項決議,那就是依據信息產業部於2003年5月公佈的《電信設備證後監督管理辦法》,其中規定將重點抽查手機牌照出租的情況,同時也將不定期查證已獲得入網許可證的電信終端設備,以保證電信設備獲證前後的一致性。根據信息產業部的規劃,將採取工廠取樣和市場購買2種方式抽查,因為合法取得入網許可證的手機內部IMEI號碼與許可證是對應的,因此對抽查結果對應關係低於80%者,將收回入網許可證。  

另外信息產業部也對審查流程進行了調整,企業在申請新款手機入網時,應先到認證中心備案,檢測機構依據相關規定進行抽樣,檢測樣一經抽取,企業不得更換和修改。對於檢測不合格的產品,可有1次修正的機會,但若複檢仍不合格者將終止申請,而在6個月後方可重新辦理申請進網手續。  

生產生殺大權脫離信息產業部  

過去手機生產的生殺大權掌握在信息產業部手中,牌照的申請皆需獲得信息產業部的許可,此情況到2004下半年有了改變。2004年6月底,國務院辦公廳頒佈了第412號檔《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專案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附件,也就是《行政許可法》,其中行動通信類產品並沒有列入行政審批的項目;在隨後於7月16日頒佈的《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規定「衛星電視接收機及關鍵元件、國家特殊規定的行動通信系統及終端等生產專案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准」,至於企業生產手機的決定權正式由信息產業部手中脫離。  

2005年2月「牌照核准制」出爐  

2月18日,也就是《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專案核准的若干規定》公佈的前1天,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罕見地在網站上公佈1份針對手機產業的風險評估報告。  

在這份風險評估報告中,發改委指出,1999~2002年大陸手機銷售利稅率分別為12%、9%、8%和6%,呈現逐年下滑的跡象,手機總產能的高漲,為求訂單導致降價競爭激烈,許多手機生產企業開始出現虧損、或是處於虧損的邊緣,大陸手機產業的投資成長過快、產能過剩,本土企業研發及售後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也開始浮現。  

再者,2004年大陸手機產能高達3億支,生產手機的企業超過100家,但大陸市場的手機需求量不到8,000萬支,整體手機產能超過過2億多。這樣的情況延續到2005年,大陸部分地區及企業對手機的投資熱情依然很高,計劃投入手機生產的新企業將有至少40家,若加上現有的產能,預計2005年大陸手機產能將超過5億支,約為全球需求量的80%以上。從國際供需關係分析,市場將無法接受這樣巨大的產能規模,實際開工率將僅能保持在50%左右,這將造成供需關係嚴重失衡,不可避免地過度競爭的情況出現,相形增加手機產業發展的風險。  

有鑑於此,為有效引導及規範大陸手機產業的健康發展,防止供需失衡的情況擴大,發改委認定須加強宏觀調控,決定將現有手機牌照審批制改為核准制,並於隔日(2月19日)正式發佈《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專案核准的若干規定》。  

《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專案核准的若干規定》主要針對包括GSM、CDMA等2G設備做規範,同時也適用於未來的3G設備-WCDMA、CDMA2000及TD-SCDMA。其中核准條件共有9大條,主要的有以下幾點:(1)申請手機投資項目的申報單位,必須為專業從事電子資訊產品研發、生產及銷售的企業,並成立超過3年,註冊資本額不可低於人民幣2億元。(2)若為申請行動電話系統的單位,其註冊資本額則不可低於人民幣3億元。(3)相關申請的廠商需擁有研發中心,具備完善的開發平台及研究環境,完整的整機、電路硬體設計能力,軟體研發能力及產品設計能力等。  

至此,企業期盼已久的核准制度終於來到,也正式宣佈手機牌照制度改朝換代的時候來臨。  

手機牌照核准制內容分析  

《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專案核准的若干規定》洋洋灑灑的列出9大申請條例,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六至第九項規定,堪稱手機牌照核准制下的3個主要規範原則。首先是第七、八項的資本額規定。第七項規定申請行動通訊設備的企業資本額需在2億元人民幣以上,第八項規定申請行動通訊系統的企業資本額需超過3億元人民幣以上。  

其次,則是規定企業必須有3年以上的營銷經驗。第六項明文規定申請的企業需具備至少3年以上的營運經驗,並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建立有效的售後服務機制。在這項規定下,那些有意投入手機生產的新企業幾乎將有8成以上不符合,無疑是一大阻礙;另外需建立有效的售後服務機制,也宣告了發改委終於正視目前手機品質低落、售後服務如同虛設的情況,未來如何有效地提供售後服務,建立完善的售後服務系統,將是企業通過牌照核准的一大關鍵。  

最後,是規定企業必須設立研究中心。根據第九項規範,申請的企業須建立研發中心,具有完善的開發平台和研究環境,並具備完整的整機、單元電路硬體設計、相關軟體研究發展能力。此項規範最主要的用意在於對付那些靠出租、出賣牌照賺錢的企業。這些企業大都沒有什麼研發技術能力,僅單純靠出讓牌照來謀生,才會造成獲得牌照的企業僅36家、實際生產企業卻高達100多家的異常情況。未來在核准制度的審視下,沒有自主研發能力支撐的企業,將因無法跨越發改委定下的門檻而面臨被淘汰,可望有效控制投入市場的企業數目,減少資源的重複浪費,避免供需失衡的情況擴大。  

改制帶來大陸手機市場新動力  

2004年大陸整體手機市場規模雖仍有所成長,但本土手機業者的表現卻開始下滑,無論在銷售量及營收獲利上,則不如前一年度的表現。進入2005年,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的觀察,大陸手機市場將出現新風貌,為整體市場注入新動力。  

引發低價競爭及重整風潮  

隨著大陸手機牌照在2月中旬由發改委正式宣告改制後,至5月底已有9家新業者獲頒手機生產牌照,分別為深圳華為、青島海信、大連大顯泛泰、寧波奧克斯、江蘇高通、上海英華達、蘇州明基電通、深圳創維及深圳金立通信。雖然其中多家企業早利用貼牌或借牌的方式進入大陸手機市場,但在正式獲得牌照後,可以大張旗鼓的在中國大陸生產及銷售手機,預計這9家業者將為大陸整體手機產業帶來近8,000萬台的產能,這將導致整體供需失調的情況加大,投資的風險也加重,市場競爭將更加競爭,可以預見的是,低價策略將是各業者進攻的重心。  

除劇烈競爭外,大陸手機市場也將因牌照的發放而出現重整。根據發改委的新規定,企業資本額達2億元人民幣、具備3年以上經驗、完善售後服務及設立研發中心方可獲得牌照,這對那些資金及技術能力不足的企業無疑是極高的門檻;另外,隨著新牌照的發放,任何企業皆可合法取得牌照的情況下,那些沒有技術實力、僅靠出租牌照生存的二、三流業者將出現無牌可出租、又沒研發實力推出產品的窘境,在激烈的競爭下,逐漸被市場所淘汰。  

音樂手機將是未來市場主流  

過去一年大陸手機市場被彩色、相機手機所攻佔,市場中有9成以上是彩色手機,預計到了2005年此一情況將再持續;另一方面,具備MP3、FM電台、立體音效、大容量記憶體等一系列創新功能的音樂手機,將開始在市場中流行。從廠商到消費者,對音樂手機的關注度也逐漸加溫,以2005年度上市的新手機來看,音樂手機比重就佔了13.9%,在CeBIT、3GSM等大展中,音樂手機更是業者推廣的重點,預期也將在大陸手機市場掀起一波漣漪。  

2005年大陸手機產量將達3億支  

大陸手機產業自2002年以來皆維持極高的成長率,預期此一態勢可望延續至2005年。根據TRI的預估,2005年在各業者持續提高手機產量、加上9家新獲牌照的企業加入戰場下,預估大陸整體手機產量可達3億支,較2004年成長28.7%,其中出口數將在1.9億支左右;至於銷售市場方面,預估第2季手機銷售量可達2,361萬支,全年銷售量可望成長12%至8,814萬支手機。  

(本文作者任職於拓墣產業研究所)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