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平台如雨後春筍 智慧型手機OS暗潮洶湧

2008-11-18
儘管未來數年整體手機市場成長率將趨緩,不過智慧型手機由於有效吸引商務人士,再加上不斷延伸的附加功能,因此後勢仍然頗為看好。而為了順利在手機平台上新增多元應用,各作業系統廠商也枕戈待旦,要與對手廝殺一番。
由於行動電話使用者快速增加,特別是已發展地區或國家,因為經濟發展相對繁榮,行動電話普及率已高,許多使用者對於行動電話的要求已不再限於基礎通訊功能,更希望多面向整合通訊、文件、多媒體、電子郵件等多樣性應用,促使行動電話市場區隔設定越趨精細,也就促進了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的發展。  

而隨著智慧型手機造型設計持續多樣化,並逐漸融入多媒體功能,其強大功能亦逐漸吸引一般消費者,致使全球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的銷售數量快速成長。  

智慧型手機持續發燒 OS各出奇招  

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執行之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畫(ITIS)統計分析顯示,2007年全球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出貨量已達一億二千二百八十萬支,其中又以採用Symbian作業系統(OS)的比重最高,達到63.0%(圖1);採用微軟(Microsoft)的Windows Mobile及Linux者分別居次,各自占有11.3%與10.2%的比重。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04/2008)
圖1 2007年全球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作業系統市場占有率

Symbian之所以能在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市場一枝獨秀,除了受目前全球行動電話領導業者諾基亞(Nokia)大力支持外,由於其他主要股東亦皆是重要行動電話業者,再加上全球前五大品牌業者多已採用其相關軟體平台,又有大量協力應用軟體可供行動電話業者及使用者選擇,讓採用Symbian OS的行動電話款式與數量不斷持續增加。  

採用Windows Mobile及RIM黑苺機(Black Berry)的產品則多是由商務角度出發,搭載Windows Mobile的產品因能和個人電腦(PC)有良好的溝通及同步功能,再加上和Windows OS相仿的操作介面,因此吸引使用者的採用。RIM則以方便而安全的行動電子郵件功能著稱,吸引大量的商務人士使用,特別在北美地區具有相當的市場影響力。

至於Linux為開放原始碼軟體,加上系統核心精簡且能夠讓業者針對產品設計需求自行針對程式碼進行修改,讓行動電話業者較易開發差異化的產品,也吸引部分業者持續投入相關產品的研發,並已成立多個聯盟以促進合作發展。  

其中,最特殊的則是iPhone OS,因目前採用iPhone OS的產品僅有蘋果(Apple)iPhone一款,但因嶄新的人機操作介面與精美的工藝設計,致使iPhone在2007年6月上市後便形成風潮,即便僅在少數國家銷售,仍快速占據全球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4%的市場占有率。以下即分別針對上述全球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之主要作業系統,逐一介紹。  

諾基亞加持 Symbian穩坐OS龍頭  

Symbian是以應用於攜帶式裝置為目標所開發的作業系統,其中支援多工(Multitasking)、多執行緒及記憶體保護等功能,則和電腦系統的設計理念近似。  

Symbian於1998年在諾基亞、易利信(Ericsson)、摩托羅拉(Motorola)及Psion的共同合作下成立,並陸續獲得多家行動電話大廠支援,包括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三星(Samsung)、松下(Panasonic)及目前已退出行動電話製造業務的西門子(Siemens)等。  

其中諾基亞在2004年取得Psion的股權後,占有近48%的股權比重;又在2008年6月全額收購Symbian,因此在Symbian的發展過程中占有相當高的主導地位。  

除全球前五大行動電話業者外,其他包括Arima、明基、富士通(Fujitsu)、聯想、Matsushita、夏普(Sharp)等台、中、日等國廠商,皆已獲得Symbian授權,得以開發或製造採用Symbian作業系統的產品。  

Symbian至2007年發表Symbian OS v9.5。在v9.5版本中,除了持續強化系統安全性、開機速度及省電功能,並提升同步與即時性的效能以及對SQL資料庫的支援。  

在Symbian上應用最普及的使用者介面不少,包括有諾基亞主導的Series 60(S60)、索尼愛立信力推的UIQ及NTT DoCoMo所採用的Freedom of Mobile Multimedia Access(FOMA)平台。  

以FOMA平台為開發基礎的主要為和NTT DoCoMo合作的日系行動電話業者,如松下和夏普;索尼愛立信原為UIQ的主要支持者,但自2007年10月摩托羅拉取得50%的UIQ股權後,摩托羅拉也加入採用UIQ的行列。  

認證制度帶動協力廠商開發  

一般認為,Symbian之所以能夠在市場獲取極高占有率,除了強大功能外,最重要的是有大量協力業者及開發者為Symbian平台開發豐富的應用軟體,因而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採購Symbian平台的產品,形成正向的產業生態循環。  

為維持軟體品質的一致性及與行動電話硬體的相容性,Symbian提出一套完整的軟體認證機制(Symbian Signed),由於Symbian平台產品的高市占率,此一機制也儼然成為行動通訊產業中的重要工業標準。  

特別是為了強化行動裝置的安全性,自Symbian v9.x以後版本,許多必須應用到核心系統能力(Capability)的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若未經過認證,其功能將會受到限制,部分功能除了必須通過Symbian Signed認證以外,還必須獲得行動電話廠商的認證。  

強化觸控/多媒體/網路瀏覽  

初期UIQ和S60平台的最大差異在於UIQ支援觸控螢幕(Touch Screen)技術,而S60平台則否。但在iPhone所帶動的觸控螢幕風潮下,諾基亞在2007年10月為其S60平台發表多重觸控(Multi-touch)螢幕技術,而諾基亞所推出的S60 v3版本也將正式納入該功能。  

由於蘋果已針對部分iPhone所使用的觸控技術申請專利,因此如何規避專利障礙便成為諾基亞開發觸控螢幕技術的重要考量,最終諾基亞採用Planar的Active Matrix LCD(AMLCD)及Canesta的電子感測技術為基礎,開發自家的多重觸控技術,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單指或雙指的操作得到近似iPhone的操作經驗。  

UIQ亦在2008年3月27日發表新版UIQ 3.3,UIQ 3.3以Symbian v9.3為基礎,其對於電信業者及客製化應用開發的支援有大幅提升;此外,UIQ 3.3的改進重點在於強化使用者操控介面及網路瀏覽經驗。  

UIQ 3.3運用儀表板的概念(UIQ Dashboard),透過Widget的設計方式,提高使用者操作介面的便利度;同時,UIQ導入Opera Mobile 9瀏覽器,用以改進使用者網路瀏覽經驗。  

而大多數搭載UIQ平台的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中所採用的文書處理軟體--Quickoffice也將推出新版Quickoffice v4,同時也會推出S60版本,可有效提高使用者對於微軟Office文件閱讀與編修的方便性與相容性。  

挾PC優勢 軟體巨人強卡位  

微軟自個人數位助理(PDA)廣受歡迎後,便意識到多功能的智慧型行動裝置將成為未來行動裝置發展的重要項目,因而陸續針對PDA、手持式裝置開發相對應的作業系統,以搶占此一快速成長的市場,Windows Mobile OS即基於此發展而來。  

從2000年起,微軟便以Windows CE 3.0核心推出Pocket PC 2000,隨後推出升級版本Pocket PC 2002,此雖主要針對Pocket PC等PDA為對象的版本,但已整合通訊功能,可說是微軟行動電話作業系統濫觴。相關版本演進如圖2。

點圖放大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整理(04/2008)
圖2 2000~2009年Windows Mobile版本演進

為滿足使用者行動化的需求,Windows Mobile承襲許多PC作業系統的設計理念和應用軟體,可說是從資訊應用的角度切入通訊應用領域;再者,微軟一方面除提供完整的開發工具,其所使用開發工具和程式語言和PC平台上並無太大差異,因此也大幅降低軟體開發者的進入障礙。  

故除行動電話業者外,微軟亦吸引許多資訊大廠,藉由過往開發PC產品的經驗,投入開發搭載Windows Mobile的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產品,同時延伸使用經驗。  

無縫整合Windows成優勢  

採用微軟Windows Mobile作業系統的行動電話,不論是行事曆、電子郵件、通訊錄等常用軟體,都和PC的軟體介面非常近似,並且因為系出同源,所以和PC內的資料同步功能相當良好。  

此外,加上透過網路甚至能夠和企業應用系統進行連結,因此採用Windows Mobile系統的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產品一直受到許多商務人士歡迎。  

而由於在2007年,因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的快速成長,也帶動內建Windows Mobile的行動電話出貨逐季攀升,逐季成長率也快速成長,計2007年全年出貨量達一千三百九十萬台,占全球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出貨量比重約11.3%。  

強化企業IT支援/提高管理整合便利性  

為提高對企業內部應用軟體與資訊架構的支援與串接,微軟自Windows Mobile 6.0起已陸續強化對網路語音通訊協定(VoIP)、即時通訊(IM)軟體如Windows Live、Windows Messenger等應用的支援。  

同時,重新設計行動辦公室生產力軟體Office Mobile,並強化和後端系統的串接,如Outlook在搜尋郵件時已不限於行動電話本體的收件匣,更能進一步搜尋後端Exchange Server上的郵件資訊。開發Task Manager提高系統管理的便利性及降低設定周邊設備的困難度,以及強化和Windows Live、System Center Mobile Device Manager 2008及Exchange 2007 SP1的整合。  

雖然Windows Mobile的功能強大,且近似PC的使用介面讓使用者能夠很快上手,但卻因操作介面過於繁複且不夠直覺而常受到詬病。  

日前微軟發表Windows Mobile 6.1,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針對操作介面及使用者經驗進行改善,包括重新以捲軸的型態設計主螢幕、發布新版本IE瀏覽器並導入Silverlight及支援Flash以改善使用者的網路瀏覽和多媒體應用經驗。  

精簡核心獲好評 Linux急起直追  

由於Linux的核心精簡、網路應用的安全性持續獲得好評、高度的客製化彈性也吸引許多欲多角化經營的業者,希望將Linux引入行動電話領域。  

在Linux應用於行動電話的過程,以摩托羅拉最為積極,最初以行動電話「明」打響其將Linux應用於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的第一步,而後延伸至多款功能性行動電話也採用Linux為基礎進行開發設計。  

雖然因Linux身具開放原始碼性質,使其能廣納全球開發者的研發能量,也賦予廠商極高的開發彈性,但Linux的開發多以伺服器應用為主流,和行動電話應用的開發思維仍有差異;再者,行動電話產業仍缺乏像個人電腦或伺服器領域的標準規格,因此業者往往必須花費大量研發人力對Linux系統進行優化與調校。  

此外,Linux雖具有高度的開發自由度,但也缺乏像Symbian或微軟此類有力的主導者,能夠主導規格發展並提供完整而通用的開發工具。因此,不但造成Linux過去的研發成果不易擴散,也限制了開發者開發成果所能適用的範圍。  

有鑑於此,部分行動電話產業的業者分別組成各類的聯盟,希望藉由參與廠商的研發能力與市場影響力,制訂可茲共通遵循的開發規格與應用標準,並分享研發成果,進而串連以Linux為基礎的行動電話產業鏈。  

目前最具影響力組織有三大,分別是Linux手機標準論壇(Linux Phone Standard Forum, LiPS)、Linux手機發展基金會(LiMo Foundation, LiMo)及開放行動電話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 OHA),並積極推動Linux手機的發展。  

建構共通標準與開發工具平台  

雖然上述三個組織皆希望以Linux為基礎,建構一可供業界所遵循的開發規格,但三者間的作法仍略有歧異。舉例來說,LiPS的主要方向在於建構Linux行動電話的軟硬體架構規格,該組織並已於2007年12月推出第一版規格。然而,LiPS雖是成立最早,特別是有許多中國廠商如華為、龍旗、展訊等業者的加入,但進程相對其他兩者仍較慢。  

至於LiMo與OHA,則傾向建立行動電話Linux開發平台。特別是相關業者也觀察到,Linux相較於Symbian、Windows Mobile等競爭對手,缺乏完整的周邊應用是其相對較為弱勢的部分。因此,LiMo及OHA除了由會員共同會商Linux行動電話的開發規格外,更多心力置於建構標準化的軟體架構及開發工具,讓開發者依據共通規格所開發出的產品能夠輕易移植到各廠商不同的行動電話產品上,以期有效增加應用軟體數量,並擴大整個產業體系。  

資料來源:宏達電
圖3 近期問世的首支Android平台手機G1
目前三個組織以LiMo的商業化進程最快,在2008年全球行動通訊會議(Mobile World Congress, MWC)中已由七個會員推出十八支行動電話產品,其中十五款已在市面上銷售,而三款暫為原型機,並在2008年3月底推出LiMo Platform Release 1。  

至於先前不斷流傳谷歌(Google)將推出Gphone而引發各界的揣測,而在谷歌捨棄直接開發終端產品,改而推出行動電話系統平台--Android後,使OHA聲名大噪。  

目前谷歌已推出Android的軟體開發套件(SDK),預計2008下半年開始會陸續有搭載Android平台的行動電話產品問世。而首款由宏達電代工、採用Android平台的谷歌手機G1(圖3),也已經在2008年9月24日正式亮相。  

電子郵件強力促銷 黑苺機聲名大噪  

除了微軟之外,RIM也藉著其黑莓OS內建便利易用的電子郵件功能而聲名大噪,特別受到對即時資訊需求若渴的商務人士的歡迎,帶動RIM的產品出貨量及營收逐年提升。  

此外,因RIM在產品設計和使用者介面有其獨到之處,加上產品定位明確,堅持走中高階路線,因此在出貨量快速成長的同時,平均銷售價格(ASP)並未大幅滑落,仍可維持在330美元以上,亦是造就營收快速成長的主因。  

初期RIM所提供的服務僅能透過RIM的伺服器連結黑莓行動電話使用,但隨使用者對行動電子郵件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的普及和競爭者陸續推出功能近似的產品,如微軟的Exchange Server已能提供即時郵(Push Mail)的功能,促使RIM逐漸改變市場策略。  

目前黑莓OS在2008年2月已發表之最新版本為黑莓OS v4.5.0,搭配黑莓Enterprise Server(BES,目前最新版本為v4.1),已可支援企業主流電子郵件伺服器如微軟Exchange、IBM Lotus Domino及網威(Novell)Group Wise等,並提供Push Mail服務。  

此外,除維持原有Push Mail的服務體系外,RIM持續擴大對於電信業者及行動電話業者的合作,一來透過授權讓更多行動電話業者能藉由非基於黑莓OS的產品支援RIM的Push Mail服務,令使用者有更多的選擇;再者,透過和電信業者合作,能夠加快擴大使用者基礎,達到雙贏的局面。  

串接企業應用軟體/強化個人化應用  

隨著使用者需求日益多元,行動電話不再拘泥於通訊或工作用途,更成為影音娛樂、數位內容的傳播平台,RIM持續在新版本的系統設計上強化多媒體、社群分享甚至是電子商務應用,讓黑莓產品除達成使用者日常工作、通訊聯繫的目的外,同時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生活需求。  

由於黑莓的使用者仍以商務人士及企業用戶的比重最高,為了吸引協力軟體業者或獨立開發者為黑莓開發多元化的應用,RIM提供完整的SDK、API、JDE和JDE外掛套件,主要適用於Eclipse開發平台,同時提供模擬器供開發者進行測試。  

而在開發應用程式時,若應用軟體必須使用部分系統核心功能,開發者則必須進行數位簽章,以印證開發者合法性。但此數位簽章並不具備Symbian Signed認證機制般的效力,因此尚無法保障應用軟體的品質和安全性。相關產品如圖4。

資料來源:RIM
圖4 為了刺激銷量,黑苺機製造商RIM除了千篇一律的黑色之外,也新增更多款式與顏色,並在造型上有所變化。

工業設計/人機介面緊扣粉絲心弦 iPhone異軍突起  

自2007年6月蘋果正式銷售iPhone後,雖因相對高昂的價格及電信業者的綑綁銷售方式引起大量討論,但因其精美的造型設計、創新的操作介面,仍使消費者趨之若鶩。  

iPhone上市初期僅在美國販售,並且必須與AT&T的服務綑綁銷售,其後在英國、法國與德國亦是採取此一模式,但僅在2007年下半年便售出近五百一十萬支。  

iPhone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其嶄新的人機介面。其系統設計理念延伸自Mac OS上直覺的操控方式,同時採用電容式的多點觸控技術,讓使用者能完全透過手指觸控來操作行動電話,而非經由傳統的鍵盤介面。此全新的操作方式大幅顛覆傳統行動電話的設計方式,主要即歸功於以Mac OS為基礎而發展的iPhone OS。  

源於Mac OS X的iPhone OS,此一名稱自2008年3月才正式確定,可分為Core OS、Core Services、Media及Cocoa Touch四層。  

其中Core OS、Core Services及Media三層和Mac OS X的架構完全相同,僅針對行動電話硬體特性進行細部調整。最大的差異在於PC的操作介面主要透過鍵盤和滑鼠,但iPhone則是透過觸控螢幕。  

而針對觸控螢幕的特性,蘋果以Mac OS X的Cocoa介面為基礎,重新開發Cocoa Touch介面以供iPhone及iPod Touch使用。  

創造多元應用環境  

在iPhone銷售初期,Apple持續過往的產品策略,並不將其系統或開發工具釋出或授權給協力業者,致使協力業者若想要為iPhone開發應用,僅能透過網路應用(Web Application)的方式為之。  

但是此方式一來受限於網路連線;再者,其應用並非系統原生軟體,無法完全發揮iPhone OS的系統效能。  

為豐富iPhone的應用環境以對抗競爭者的壓力,蘋果在2008年3月6日宣布釋出iPhone SDK的Beta 1版本,SDK中包含Xcode、iPhone Simulator、Instruments、Interface Builder及Getting Started、Reference Library、Coding How-To's、Sample Code等各種技術和輔助文件。  

資料來源:蘋果
圖5 除了支援自家的辦公室文件工具軟體之外,蘋果也納入全球普及度最高的微軟Office,以提供共通性。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iPhone SDK的釋出意味著iPhone及iPod Touch的使用者在未來能有更豐富的應用軟體可供選擇,但目前iPhone OS及iPhone SDK仍有部分限制。  

此外,為強化iPhone在企業市場的競爭力,蘋果已取得微軟ActiveSync授權,未來iPhone將可直接連結微軟Exchange2003/2007與之進行同步,並支援即時郵功能。  

同時,蘋果也強化iPhone對於微軟簡報檔案PowerPoint的支援,提高使用者對於微軟Office文件閱讀與修改的相容性(圖5)。  

蘋果免費釋出其SDK,但其經營開發者及軟體銷售的商業模式則更耐人尋味。蘋果規畫未來協力軟體僅能透過AppStore進行銷售,使用者可透過iTunes的介面進行安裝。  

軟體銷售所得的70%將歸開發者所有,而蘋果將收取軟體銷售所得的30%作為「上架費」,但若軟體免費,則不須繳交費用給AppStore。  

此外,開發者雖可免費取得iPhone SDK,但若要將應用軟體編譯入iPhone進行實機測試,或是要將所開發的軟體推廣至AppStore販售,則須花費99美元加入蘋果iPhone開發者計畫(Developer Program),加入此計畫後,開發者在開發過程中亦能由蘋果取得技術支援服務,以降低應用開發障礙。  

全球手機成長趨緩 智慧型手機仍看俏  

全球行動電話用戶數持續成長,但既有的功能性行動電話已逐漸無法滿足使用者多元的需求,能夠整合商務、多媒體、通訊等各類應用的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而因其具有高單價、高獲利率的特性,亦成為帶動全球各行動電話大廠業績成長的主力。  

全球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作業系統以Symbian市場占有率最高,目前已有超過六成的比重。而微軟Windows Mobile、Linux及黑莓OS以極接近的比重分居二、三、四名,iPhone OS則因iPhone熱賣而成極受矚目的後起之秀。  

綜觀行動電話產業的發展,除硬體規格的突破外,受到市場肯定的產品都擁有其獨特的差異性區隔:如搭載Symbian及微軟Windows Mobile的產品,除有強大的系統功能外,最大的優勢在於有為數眾多的協力業者或獨立開發者為其開發大量的應用程式,能夠滿足消費者多元而廣泛的功能需求。  

黑莓行動電話除經由黑莓OS與BES建構有效的即時郵服務體系,透過Qwerty鍵盤與具專利的SueType技術,令其在訊息輸入上創造其他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便利性。  

而Linux身為開放原始碼,讓行動電話業者具有高度的自主開發應用彈性而漸受重視。iPhone除了蘋果擅長的工藝設計,其以多點觸控技術為基礎的創新人機介面更足以令其成為行動電話的經典產品之一。  

整合上述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產品的成功經驗可知,受歡迎的產品除優異的外型、機構設計外,絕大部分皆是植基於作業系統、人機介面與應用程式的整合與搭配。  

開發簡約、直覺、易操作人機介面以吸引行動使用者  

整體來看未來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作業系統有幾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首先,是簡約、直覺、易操作的人機介面依然是各作業系統業者發展的主軸,各家業者莫不投入大量心力藉由使用者經驗的回饋進行操作介面的改善。其中因iPhone的受歡迎,使多點觸控技術成為短期內的熱門顯學,而操作介面與各應用程式間轉換的流暢性亦是其中設計的焦點。  

為此各作業系統業者無不設法改善行動電話的上網介面,希望帶給使用者更佳的上網經驗,藉由開發或導入新的瀏覽器,或是強化對多媒體格式、Flash的支援,讓使用者能夠更便捷地使用網路上的各種服務。  

建立開放開發環境以吸引協力業者或獨立開發者  

作業系統雖是行動電話運作的核心,但是否擁有豐富的應用軟體,以因應使用者不同面向的需求,才是吸引使用者的關鍵因素。為此各系統業者逐漸從開發單一系統產品,轉以平台化的策略作為發展方針。  

特別是原本開發自由度高,但缺乏共通規格的Linux,為降低開發者門檻並讓應用軟體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流通,相關業者透過聯盟的方式推動共通的產業規格及軟體開發工具。  

而Symbian、Windows Mobile、RIM及蘋果等亦透過推出軟體開發工具、認證機制等方式吸引大量開發者投入應用軟體的開發行列,進而希望建構一完整的軟體開發產業體系,為此持續經營開發者社群並建立使用者回饋機制亦是作業系統業者不斷努力的目標。  

強化企業資訊、多媒體應用及網路服務定位  

再者,是目前行動電話上網日益普及,未來行動電話將逐漸超越個人電腦成為最普及的上網媒介,部分網路服務也勢必由個人電腦轉以行動電話作為運作平台。  

未來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作業系統的發展除持續強化與PC及企業資訊應用的整合,對於多媒體、網路服務、電子金融等應用的發展亦不能偏廢。  

特別是行動電話上網速度不斷提升,行動電話將成為網路服務的重要媒介,智慧型行動電話裝置作業系統勢必將以行動網路服務及娛樂平台的角色持續精進。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