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成救世主 英特爾搶進嵌入式網路

2009-02-25
由於個人電腦成長趨緩,如何打造全新商機自然成為業界關注的目標。而半導體大廠英特爾在推出適用MID之低功耗處理器產品後,不但成功掀起旋風,更在筆記型電腦與智慧型手機之間開闢另一全新極具潛力的新興需求,藉此可望在此一市場區隔中再創高峰。
翻開個人電腦(PC)產業的發展史,英特爾(Intel)憑藉著其英特爾架構(Intel Architecture, IA),縱橫x86架構為主的PC產業多年,不少廠商甚至以產品內建英特爾晶片(Intel Inside)自豪。但由近年PC產業的發展來看,似乎也已觸頂,因為諸多事證可以發現,PC產業間的競爭,不再僅是價格上的廝殺,而更強調可長期運作的商業模式與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特別是PC出貨量近年來雖然仍維持兩位數的成長率,但其市場值的成長率卻早已是個位數,這代表著PC產業創造商機的速度趨緩,而唯有擺脫紅海的泥沼,另外找尋市場的藍海,才有可能在這場零和遊戲中脫穎而出,畢竟製造成本的降低有其極限,未來也將不再是PC產業唯一的競爭武器。  

也因此,英特爾在針對下一波網際網路的趨勢擘畫了一個願景,名為嵌入式網際網路。特別是透過多元化的嵌入式系統應用與策略布局,希冀能與非x86架構一較高下。尤其隨著英特爾逐漸突破功耗問題,可望對整體IT產業暨生態體系產生重大的衝擊。目前英特爾晶片製程技術已步入45奈米階段,而其他廠商如NVIDIA則採用65奈米製程。一旦製程領先,則可望提升競爭優勢。  

英特爾擘畫高效能/低功耗與普及運算藍圖  

過去若要改善x86架構的功耗,始終被認為存在著技術瓶頸,但隨著半導體製程與中央處理器(CPU)架構的演進,x86架構系統對於功耗的改善已獲得長足的進步,雖然暫時追不上安謀國際(ARM)架構的功耗,但是其實0.1瓦相對於1瓦,對使用者而言,或許已經不會太在意。  

在理論上,英特爾只要改成多核架構,功耗就會降低,不過成本也會相對提高;但如果製程封裝上可以滿足,應該還是有機會降低成本。只是x86架構畢竟不同,理論上在成本仍然很難與ARM架構一較高下。  

另外,不若NVIDIA與邁威爾(Marvell)都採用系統單晶片(SoC),英特爾新問世的處理器凌動(Atom)還是必須搭配其他晶片,且功耗特性目前仍不如ARM架構。不過,這個問題將逐漸改善,因為先前英特爾陣營的各種動作,顯然都有策略脈絡可循,尤其在以量制價與結合台灣原始設備製造商(OEM)/原始設計製造商(ODM)一起打組織戰的方式,更是英特爾集團一貫的戰略思維。  

在嵌入式運算的新興市場中,未來還有更多的嵌入式系統應用領域存在巨大商機,包括具有開放架構、低功耗與精巧外形的家庭自動化設備,以及來自廣播電視內容、寬頻、多媒體等各種設備來源相互連結整合的數位家庭中心;IP網路與安全、智慧型視訊(Video Intelligence)、醫療、車用資訊娛樂系統(In-vehicle Infotainment);在醫院、銀行、飯店、加油站、機場與戶外隨處可見的數位看板等應用領域。  

英特爾甚至大膽預測到2015年,將有一百五十億台裝置連接至網際網路,而這些聯網裝置將不再局限於電腦系統中的PC或伺服器,亦不會只有像手機這類的行動裝置才能聯網,因為未來這樣的願景將透過嵌入式系統達成,而其相關裝置包括工業電腦、零售業的POS系統、博奕娛樂裝置、數位電子看板(Digital Sinage)、醫療器材、數位家庭的各類裝置與車用電子等都在其中。  

MID大舉進攻行動運算與消費性電子領域  

過去的行動運算產品主要以螢幕尺寸與價格為產品區隔,廣泛稱之為行動運算(Mobile Computing, MC)1.0時代,常見的的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NB、平板電腦(Tablet PC)、超級行動電腦(UMPC)等。不過,從近期的演進看來,未來行動運算產品將以CPU效能及電池功耗進行區隔。  

相較PC產品逐漸小型化並降低耗電量的走向,手持產品則會逐漸提高運算效能及尺寸,最後雙方達到效能與功耗的平衡點,共同以提供無縫式的網際網路服務為目標,則成為Mobile Computing 2.0時代的特徵。  

而在邁向Mobile Computing 2.0之前,PC廠商試圖在現有市場的間隙中,尋找產品的互補性和替代性,因此衍生三大次領域,包括有主攻800~1,500美元價位、螢幕尺寸介於4~8.4吋的UMPC,希望價格在500美元以下、螢幕尺寸介於4~7吋的行動聯網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 MID),以及伺機搶占價格小於500美元、螢幕尺寸小於4吋的智慧型行動裝置(Smart Cellular Device, SCD)市場商機。  

雖然行動運算概念及其實際產品尚在發展階段,但隨著產品定位不清--究竟是PC、行動電腦(Mobile Computer)還是消費性電子(CE)裝置,抑或是集三者大成的產品;內容複雜化--從單純的網際網路進化到互動式Web 2.0的呈現;以及各類的聯網裝置如無線區域網路(WiFi)、藍牙(Bluetooth)、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與基礎設備如3.5G、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WiMAX)漸趨完備,未來勢將會牽動產業的競爭板塊,成為推動IT產業成長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一般預估,未來行動運算將涵蓋四大特色,分別是不間斷通訊(Always Connected)、高效能低功耗、多媒體及網際網路瀏覽(Internet Browsing)。在PC及手機之間崛起的創新市場,包括筆記型電腦之外,還有UMPC、MID及智慧型手機,而不論何種裝置,都融合愈來愈多功能於其中,也都符合x86抑或ARM陣營所強調的行動電腦概念。  

此外,由於未來全球人口約有六成為手機用戶,因此行動電腦必須具備24小時全天候電源續航力,才能供應不中斷的通訊聯結。  

由於無線通訊是不可逆的使用經驗,一旦習慣無線通訊所帶來的便利性,就再也無法倒退到傳統有線使用環境,不論是藍牙、WiFi、調頻廣播(FM Radio)、GPS或是WiMAX皆同,未來同一裝置中都將同時存在數種無線通訊不同應用,也就更突顯無線通訊單晶片解決方案的重要性。  

而從2008年的英特爾科技論壇(IDF)可以看出,MID持續在近年成為展場焦點,共有十九款產品問世,而亞洲各國更占多數(表1),其中有八款為台灣 製造。

表1 2008年IDF問世之MID品牌與產地
出貨地區

台灣

中國大陸 韓國

日本

品牌(代工)

華碩
明碁
華寶
環隆電器

Aigo(華寶)
KJS(英業達)
聯想(華寶)

Digifriends
Hanbid
TriGem
Yukyung
WiBrain

Clarion
Fujitsu
Panasonic
Sophia Systems
Sharp

自2008年第四季起,MID已進入上市期間,而市場對這類以上網與數據服務為主、語音通話為輔的產品市場考驗也正式開始。即使外界對於MID與EeePC、UMPC之間的定位問題,仍有疑慮,不過為了因應方便上網瀏覽的需求,MID多配備大螢幕,體積比一般手機大上不少,雖然用戶可以多帶一支功能簡單、體積小的手機做為通話之用,不過在多數用戶情願身上只有一支手機的前提下,MID支援藍牙勢將成大勢所趨。事實上,在2008年IDF問世的十九款產品都具有WiFi與藍牙的無線技術。  

在MID商業化的初期,WiFi是必備的短距離無線傳輸功能,不過藉由語音通話需求的刺激,促使藍牙很快就會成為另一個必備功能,這將吸引更多消費者接受並購買MID。  

此外,近期4.8吋已成為MID螢幕尺寸的主流;而作業系統部分,採用Linux的比例也有突破;其他週邊如記憶體、儲存容量也都各有千秋,顯示製造商們力求突破,希望從規格、外型上殺出血路,創造商機。也因此,台灣廠商若能利用製造上彈性靈活的特性,在無線技術晶片整合技術上朝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 SiP)努力,也勢必更有機會。  

人機介面/聯網技術決定PC產業未來走向  

隨著技術及生產效能提升,IT產業歷經PC問世到Web 2.0的階段,接下來2009年PC將化身為個人工作站。主要推手就是PC處理能力提升、儲存空間增加、無線寬頻網路普及率,以及符合人們自然情境的使用介面與顯示技術,都將在這波革命中扮演重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PC使用方式還沒有真正符合人類的自然使用情境,唯有突破必須先學習如何使用滑鼠與鍵盤,才能操控電腦的使用方式,人們與PC的互動才會更密切,而語音與手勢辨識等先進技術,將使人們與PC的互動有如人與人互動般簡單、自然與流暢。  

根據資策會MIC執行之經濟部ITIS計畫統計分析,PC產業在過去5年都以近10%的市場成長率持續演進,預期未來5年仍將以此模式成長,同時顯示PC產業進入成熟的發展階段。隨著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及生產製造效能的提升,當人們對PC的操控愈來愈符合自然使用情境,PC的操作系統將可能不再是核心或必備的軟體,甚至各式文書處理、簡報及試算等軟體,也將突破單機儲存的型態,使用者可以經由網路即時取得更多的應用軟體,或將個人資料儲存於網路空間。  

當PC的作業系統與資料儲存功能都被網路取代後,PC將成為簡易的工作站,主要功能在於應用自然情境與人們互動,並完成人類所下的各項工作指令。能夠滿足執行工作指令需求的低價電腦將成為主要的市場機種,價格下滑突破300美元的筆記型電腦、愈來愈低價的桌上型電腦,都將成為新興區域的教育應用機種。一般預估,2012年新興區域教育市場,將產生約六百萬台的市場需求。新興市場的PC成長驅動力,將來自於低價電腦的滲透普及率,預計至2012年時,整體新興市場的PC普及率也將呈現倍數成長。  

未來行動運算裝置必須兼具高效能、低功耗雙重特性。觀察這場「行動運算」的戰爭,可以定位為另一場PC產業與行動通訊(Mobile Comunication)、消費性電子產業的開打,對於以代工製造生產為主的我國PC及行動通訊、CE產業而言,自然無法置身事外。雖然不可諱言的,目前主流市場的資訊大廠仍扮演制定規格、主導驅動市場的角色,儘管台灣廠商可能在OEM、ODM、零組件業者能抓住部分的商機,但仍應以支援國際大廠強化市場為基礎,畢竟穩固而長期合作的客戶關係是我國PC產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  

或許目前PC產業在新產品市場區隔及市場規模仍然模糊不清,因此反倒是我國廠商擴大自有品牌的一大契機。而思考如何延伸、擴大現有的品牌領域及客戶群,以適切地引入行動運算等創新資訊產品,是目前活躍於自有品牌的廠商,可以努力的方向。  

對於以代工製造生產為主的我國PC產業而言,如果希望藉著行動運算的浪潮再創高峰,嘗試性地發展相關能量,是必需的。不過,仍應以配合主要客戶國際大廠的策略發展為前進的主軸。對於創新產品必須小心觀察,一旦發現市場商機,就應快速追隨。以我國深具彈性、效率的產業特色與優勢,成長契機必然屬於我國資訊產業。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