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802.15.4/ZigBee技術 加強傳輸效能 擴增應用類別

2006-02-22
自1998年5月藍芽特別興趣小組(Bluetooth SIG)成立以來,纜線取代(Cable Replacement)方案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時至21世紀,各項標準頭角崢嶸,莫不以高速率、長距離,與移動性來相互搏擊。紛爭中,唯有ZigBee逆向操作,以「價格低,功率低更低」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在眾多無線通訊技術中,成為一顆閃亮之星...
自1998年5月藍芽特別興趣小組(Bluetooth SIG)成立以來,纜線取代(Cable Replacement)方案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時至21世紀,各項標準頭角崢嶸,莫不以高速率、長距離,與移動性來相互搏擊。紛爭中,唯有ZigBee逆向操作,以「價格低,功率低更低」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在眾多無線通訊技術中,成為一顆閃亮之星。  

簡單來說,開發ZigBee需要一個射頻收發器、一個微控制器,和一個ZigBee網路堆疊,以往大部分系統業者都是採取不同供應商的晶片與軟體,組成一個解決方案。近來,新一代的全整合、單晶片供應平台正悄悄地侵入市場。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與Ember在2005年底簽署合作開發ZigBee完整解決方案的協議,該合作結合802.15.4/ZigBee無線軟硬體上的智財(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微控制器技術與開發能力,其新產品將於2006年初問世。  

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 TI)甫與Airbee Wireless合作提供ZNS-Lite網路協定堆疊軟體,隨即砸下兩億美元買下ZigBee射頻/系統單晶片(SoC)大廠Chipcon,預計於2006年初完成購併,可為客戶提供消費、住宅和建築自動化應用的短距離無線解決方案。  

日本Oki Electric與Integration Associates不久前公布一個針對ZigBee的平台式解決方案,該方案由Oki的LSI ML7065和Integration的ZigBee堆疊所組成,此方案已獲得ZigBee聯盟的ZigBee相容認証。  

Silicon Laboratories則推出2.4GHz ZigBee應用開發套件,提供設計所需的軟、硬體,可開發支援無線自動化、工業、醫療監測、住宅保全和控制應用的ZigBee網路。該款ZigBee開發套件提供13種常見的ZigBee架構,並提供整合開發環境、802.15.4媒體存取控制器(MAC),以及ZigBee網路層協定堆疊程式庫。  

ZigBee較其他新興技術受青睞  

1994年時易利信提出藍芽技術,四年後便成立SIG,該技術的起步雖早,卻因各家廠商山頭林立,在標準制訂中互相較勁,互通性的問題延宕甚久,反而被後起的WiFi搶得先機。因此,藍芽被迫將應用範圍縮小,正當市場稍有起色,卻遭逢如超寬頻(Ultra Wide Band, UWB)、ZigBee等新興技術夾擊,其後勢如何,還得看各廠商的運籌帷幄。  

除藍芽之外,新興的無線通訊技術也如雨後春筍地冒出,但穩定發展者卻是不多。在WiMAX方面,始終約有50%的負面聲音對其應用作出批判;而802.11n部分,在TGnSync與WWiSE兩大陣營僵持不下之際,英特爾另外召集EWC聯盟,棄市場龍頭Airgo與IEEE於不顧,評論正是兩極;UWB在IEEE會場已成為世界級的笑柄,DS-UWB與WiMedia的針鋒相對,使得原本看好的市場陷入僵局,標準之路,更顯艱辛。至於ZigBee,於2002年成立SIG,2004年12月1.0版標準通過,其訴求相當明確。該標準走簡易實現路線,特色為低傳輸率、更低的價格,以及超低的功率,來自負面的聲音相當少,表1為與ZigBee相近之技術的比較與評論。  

ZigBee技術仍待改進  

許多人不知道,ZigBee並不能與IEEE 802.15.4畫上等號,其間之差異正牽動著ZigBee的未來發展趨勢。  

嚴格來說,ZigBee是以IEEE802.15.4為底層的無線網路規範,是一個建構在資料鏈結層(Datalink Layer)以上的無線網路技術。IEEE的各種規範內容是由IEEE的會員經過許多次會議的討論與表決才底定,其中IEEE802.15.4定義低速無線個人區域網路(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WPAN)的MAC和實體層(PHY)。1.0版出爐後,內容已大致底定,倒是新出現的修定(Amendment)版本802.15.4a,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新版本主要增加的功能,是將測距與定位精確度提高至公分等級,其傳輸速率、連線範圍,與功率消耗的要求又比802.15.4還要嚴苛。這個規範已經引起亞洲各國包括大陸、日本與韓國等國的爭相投入,成為東方人進入IEEE規範核心的試金石。同時,ZigBee聯盟也有意將其納入規範,其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ZigBee標準是由ZigBee聯盟所主導制定,在IEEE802.15.4的MAC和PHY無線標準之上,提供網路、應用,和安全的支援服務。此外,ZigBee聯盟還為選定的應用如照明、產業感應器等,訂定特定的類別(Profile)。儘管ZigBee是一個開放標準,但它也賦予OEM很大的自由度,開發商可採用既定的類別或自行開發專有的類別。  

因為ZigBee標準定義上述三種服務層級,所以開發商可以向平台供應商購買整個ZigBee協議堆疊,包括針對特定產品的類別,或者只選擇使用基本的網路層,再自行向上發展。ZigBee聯盟將底層與系統應用層間作介接,除訂定各層標準外,並將應用層介面也納入規範,使產品能早期導入,其關係如圖1。  

ZigBee並非完美,故後續發展也朝著修正這些缺點而努力。IEEE802.15.4採用直接序列展頻,此技術可以降低設計複雜度與成本,但在環境不佳時,其對抗干擾的效果就沒有其他技術如跳頻來得好,而只有協調器能選擇通道的作法,也讓切換到好通道的機制不易發揮。其次是ZigBee沒有定義傳輸層,開發人員必須決定由自己製作傳輸機制,還是使用其他廠商晶片內建的傳輸功能,這也是部分使用者感到困擾的地方。其餘如金屬太多時通訊不良、類別不夠多、距離不夠長等等,也成為待改進的地方。  

市場對ZigBee的需求蜂擁而至,然而弔詭的是,有許多廠商僅使用IEEE802.15.4的規範,上層卻不使用ZigBee聯盟提供的解決方案,這使得ZigBee的走向又顯得有趣,其中安全與價格的考量,當然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台灣廠商正切入ZigBee市場  

市場上的名言「投入早不如投人巧」,切入點已變成科技業成敗的一大關鍵。在國際上,ZigBee的各領導廠商在2005年12月,於香港展示無線監控系統的互通性,2006年1月在拉斯維加斯的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也看到多樣化的實體產品,成熟度己受到肯定。  

國內方面,資策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於2005年10月間取得亞太區首張ZigBee Compliance Platform(ZCP)認證,目前全球僅8項產品獲此項認證;全球僅有兩家ZigBee合格測試機構,其中之一為台灣德國萊因(TUV)的ZigBee實驗室,該實驗室可進行IEEE 802.15.4射頻及MAC的測試服務,並能提供完整的ZCP及ZigBee Logo驗證測試服務。  

此外,台灣的學研界如工研院,產業界如達盛、義隆與華邦等公司,也積極進行相關研發工作,本土業者此時順勢導入,應正是時機!  

(本文作者任職於中山科學研究院資訊通信研究所)  

(詳細圖表請見新通訊60期2月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