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開講:解構奢華流行商品 窺探iPod nano與Game Boy micro內在

2006-02-07
2005年9月蘋果電腦推出可以放入牛仔褲口袋中的iPod nano,由於造型亮眼,吸引許多愛好者的眼光投注,此時,大家就易忽略另一個不同業界巨人推出的產品,即擄獲童心的任天堂也推出新產品Game Boy micro...
2005年9月蘋果電腦推出可以放入牛仔褲口袋中的iPod nano,由於造型亮眼,吸引許多愛好者的眼光投注,此時,大家就易忽略另一個不同業界巨人推出的產品,即擄獲童心的任天堂也推出新產品Game Boy micro。iPod nano與Game Boy micro皆是小型化產品,兩者之內在與外觀即本文要探索之處。  

記憶猶新,僅在2005年初,蘋果電腦以人人買得起的價格,推出使用快閃記憶體的MP3播放器iPod shuffle(圖1),投下的這顆巨爆蛋,驚駭許多相似產品的競爭廠商,因而也帶起同業降價風潮。  

壟斷的產業對於消費者是不利的,不過,數位時代裡惹人厭的現象,便是大者恆大,小者恆小。一家獨霸的局面幾乎已是擺在眼前的事實,世界中排名第三的廠商都可能黯然退出。台灣的多數產品難逃宿命,落入與中國相同的製造產品路線,只能在低價的紅海市場打混。  

蘋果電腦藉著iPod系列打出一片大好江山,締造數位隨身聽帝國,而隨身聽的發明者新力(Sony)卻頻頻落馬,正陷於苦戰中。iPod如同偌大鯨魚平台往前游,帶動旁邊微小生物的衍生物或裝飾物,一起往前邁進,因此造就產業分析師口中所謂的「iPod產業」。這值得台灣廠商好好學習,不能老是替人代工。  

學習有多種面向,本文焦點即以徹底解體產品的觀點來觀摩與解析,學習其優點,至於其缺點,便謹記在心,不要重蹈覆轍。  

在iPod nano之後,蘋果電腦又快馬加鞭推出iPod video,頗有趕盡殺絕的意味,明顯是衝著PSP而來。  

毫無疑問地,蘋果電腦最厲害的地方,也是美國廠商的無敵戰術,便是行銷(Marketing)。iPod nano的宣傳手法,光看其邀請函便令人深感佩服。一條牛仔褲的口袋就足以將iPod nano帶著走,沒錯,就是道盡一個「薄」字。  

nano是iPod系列中最為薄形的款式,而micro也是Game Boy家族中最薄的一員,前者的尺寸為90mm×40mm×6.9mm,而後者的尺寸為50mm×101mm×17.2mm。很明顯地,nano的6.9mm最為迷人,不到一公分的厚度,可以很容易地滑進口袋裏。  

iPod nano採用泛用元件  

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們,凡是小巧的精密產品都很難拆機,iPod nano也不例外。不僅須要拆機用的精巧工具,更需要的是拆機者的耐心。除PC外,DIY已經離消費者好遠,加上系統單晶片(SoC)趨勢的緣故,就算卸下外殼,內在的元件功能也不見得能夠了解。但是,仍值得一探究竟(圖2)。  

為了維持如此薄形的身軀,iPod nano的框體採用不鏽鋼材質(圖3)。iPod nano依然使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儲存元件,當前總共推出2GB與4GB的款式,另人好奇的地方在於,其採用內建形式,不像PSP採用外接通用多媒體光碟(Universal Media Disc, UMD)或Memory Stick(MS)記憶卡的方式。因為快閃記憶體容量之成長速度與降價幅度都相當大,隨時間而更替。雖然蘋果電腦有本錢可以用具競爭性的價格來取得絕對優勢,但此變數仍是令廠商難以承受的商業風險。因此,就針對存放快閃記憶體的地方,及如何配置以造就6.9mm厚度的技巧,特別值得仔細觀察。  

不愧是江湖中的好手,快閃記憶體的布局是可以直接將元件焊死在主板上,也備留可以用模組連接的方式。也就是說,容量的升級不但是可能的,而且還很容易。那6.9mm的厚度又是如何辦到呢?這是工業設計師的傑作。相信大家都可以清楚看見,機體中厚度最高的部分就是鋰離子充電電池,約為3.95mm,再來才是2.40mm的液晶銀幕顯示。nano的成功之處,就是將具有厚度的零件與比較薄的部品,以背對背的方式組裝,而主線路板的深度就隱藏在鋰離子充電電池的厚度中(圖4~6)。  

只是令人大感意外的地方卻在於主機上的元件數量,實在是非常多(圖7)。原因是蘋果電腦捨棄小型、低價化的專用LSI方案,反而採用泛用品的建構方式。就此點足以大膽下推論,此舉為乘勝追擊的不得已方式,為了搶時間以阻斷競爭者的追擊。也就是說,開發時間才是蘋果電腦的最大考量,通常,6~9個月的開發時間是合理推測。而大量採用以手機為主流應用的0603元件,倒是可圈可點。  

由於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泛用品,因此每顆IC的編號及功能,都不難查證出來,整理如下:  

‧核心處理器:採用老東家PortalPlayer的元件。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採用三星的低消耗功率元件。  

‧電源控制元件:採用飛利浦的元件。  

‧電壓調節器:採用美國國家半導體的開關式調節器元件。  

‧音頻編/解碼器(Codec):選用英國廠商Wolfson Microelectronics的LSI,並且用高級的鉭質電容輸出。  

‧記憶體控制積體電路:美商超捷微電子(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SST)的記憶體控制元件,而快閃記憶體可看到東芝或是三星的產品。  

扼要地說,nano的設計成本不低,其設計理念的核心則是搶上市。  

Game Boy micro整合成三大LSI  

接著,將帶領各位探索任天堂費時一年半、徹底壓低成本的佳作Game Boy micro(圖8),其內在究竟與nano有何分別。  

處於這個年代,實現低價化的主要方法就是仰賴積體電路的整合化,也就是SoC的威力。Game Boy micro就是一個好案例,此機身上下大概只剩下三顆LSI,分別是微處理器、專用的控制LSI,以及電源語音頻控制用LSI。其中的微處理器乃是高度整合ARM7核心、Z80處理器,以及288KB主記憶體與96KB的影像記憶體(圖9~16)。同時被動元件的採用也避開昂貴的0603,而選用1005。雖然,厚度難以與nano匹敵,但是比起該公司同系列的產品,確實下了一番工夫,其關鍵就是薄形基板的採用。任天堂在產品上的用心就是拼命將價格壓低,又不失本色。  

總之,奢華經濟正在流行,以工業設計為主導的趨勢風行,設計的層次與操作性均是可圈可點。雖然明明是MP3產品,但其音質卻乏人討論,也許對音質的嗜好,本來就各有偏好,難以定論。  

小巧的東西最為有趣的地方是,會讓人將產品當作藝術來把玩,產品若是進入這種階段,相信已經從品質、品味,拉升到更高層次的「質感」境界了吧!  

(詳細圖表請見新通訊60期2月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