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 AMR ICT

ICT業者重兵集結 智慧電網帶動產業轉型

2010-08-23
傳統電網智慧化的浪潮,為台灣資通訊業者帶來切入電力產業的新契機。然而,電力業者為確保電網運作萬無一失,對新技術若非抱持審慎保守的態度,就是在規格標準上訂下嚴苛門檻。硬體供應商若想讓電力業者買單,除須掌握特殊的規格要求外,更應在可靠度多加努力。
有鑑於消費者對供電可靠度與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及對於環保議題的響應,驅動智慧電網(Smart Grid)概念蔓延,並獲得廣大的迴響,各國政府也紛紛投入幾千、幾百億美元的預算,開始建構智慧電網。  

智慧電網布建如火如荼  

圖1 台灣電力縱綜合研究所蒲冠志表示,台灣智慧電網發展的步調不比其他各國慢,不過政府的支持將是關鍵。
台灣電力綜合研究所蒲冠志(圖1)表示,目前全球智慧電網發展較快速度的地區包括歐盟、美國與日本,而中國大陸在官方強勢推動下,在先進電表基礎設施(AMI)發展步調也相當快速,預計將可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電網市場。在台灣方面,台灣電力公司早在10年前即開始AMI的布建工作,唯當初採用的是舊網路設備,會導致安全與品質的問題,因此現階段台灣電力公司即將展開舊網路升級的工作。  

雖然智慧電網受到極大的矚目,又可開拓資通訊科技(ICT)產業的新藍海,不過發展智慧電網卻存在一定的挑戰,蒲冠志指出,智慧電網成功要素包括電網中有各式智慧型感測設備的加入、擁有強固的通訊網路、完整的資訊整合,更重要的是須有法規與政策的支持,相關業者才能有所依循,以及資金須相當充裕,才可在先期投資大量開發成本後,持續投資,以度過兩年以上的產品認證等待期。目前發展智慧電網中的電表產品廠商包括大同、士林電機等,皆為財力較大的公司。  

此外,各國智慧電網的發展方向也是廠商須關注的焦點(表1),才能根據各國不同的需求一一擊破,有效打入市場,不過,蒲冠志坦言,由於各國規範與文化不同,因此廠商應專注鎖定某地區研發合適的產品,若想一魚多吃,則廠商產品所須通過的認證將相當繁雜,耗時也耗費研發人力資源。

延伸ICT商機 低壓AMI備受矚目  

智慧電網架構中,AMI扮演不可或缺角色,其中低壓AMI系統若結合智慧節能家電,可創造更多的商機,因此備受全球矚目,也被視為ICT產業的另一重要出路。蒲冠志表示,相較於高電壓AMI系統,低壓AMI系統架構中,須透過集中器收集智慧電表的相關資訊,並可直接與住宅中的電器網路連結,亦即結合家庭網路才能算是完整的低壓AMI系統,其中須採用各種通訊網路技術,如家庭自動化網路即充滿商機,台灣ICT廠商可利用既有技術,全力搶攻家庭自動化網路市場。  

智慧電表、集中器與控制中心間須要透過包括無線射頻(RF)、電力線通訊(PLC)、3G/3.5G或光纖,才能構成有效的AMI系統,而採用3G/3.5G等無線通訊技術,電信業者勢必收取相關通訊費用,蒲冠志指出,舉例而言,二萬三千個高壓AMI系統用戶,光是電表與控制中心的3G網路通訊費用,1年即高達新台幣7,000萬元,雖然低壓AMI系統中,可利用集中器分散通訊網路的費用,不過如何降低通訊費,也是ICT廠商可著墨部分。  

另外,由於台電為台灣唯一的電力公司,因此,台電AMI系統的發展時程,也成為廠商關注的焦點。蒲冠志表示,根據6月23日行政院核定的AMI規畫與時程,預計2012年台電將完成全台二萬三千個高壓AMI用戶的布建,2010年的階段性目標為一千兩百戶,低壓AMI系統的相關規範,則仍在修訂中,預計2010年底底定。不過,無論台電發展時程如何,與ICT業者合作的成果,最終目標為將整體AMI解決方案發揚至全球,擴大台灣ICT產業於AMI系統的市場範疇。  

微控制器占重要角色  

圖2 意法半導體微控制器產品行銷經理楊正廉表示,32位元微控制器才能支援智慧電表所需的運算效能。
在智慧電網架構中,智慧電表可謂不可或缺,也突顯電表中微控制器(MCU)的重要性。意法半導體(ST)微控制器產品行銷經理楊正廉(圖2)表示,智慧電表身為智慧電網最核心的裝置之一,須具備高效能、兩種以上的通訊技術、可升級的系統與多功能的計量方式,此時微控制器也須具備上述功能,才能符合需求,而意法半導體針對智慧電表的各式需求,推出相應的微控制器產品系列。  

在一個智慧電表的設計架構中,所需的元件包含主控制、計量、通訊、耦合器、電力線通訊等,其中作為主控制的32位元微控制器中已內建通用序列匯流排(USB)、UART等傳輸介面與加密保護機制,楊正廉指出,依據電表的功能與架構大小,上述元件可彈性使用,例如若電表功能非常簡單,僅用一顆計量元件即可替代主控的微控制器,PLC與ZigBee微控制器則是視廠商設計增減,不過,以目前歐美發展智慧電表所採用的通訊技術來看,PLC與ZigBee為主流通訊技術,而台灣電力公司的電表也將以ZigBee作為主要通訊技術。  

針對意法半導體主控微控制器整合度已相當高,未來是否將上述須外掛的元件一併整入,楊正廉強調,目前此智慧電表的元件組成架構已臻完整且具備彈性,因此目前未有計畫整合全部元件。  

中國大陸AMR/AMI商機不斷  

有鑑於2003年北美大停電,暴露出傳統電網的脆弱及電力穩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中國大陸政府近年來對於提升電網的強固性、自癒性不遺餘力。而隨著各國紛紛喊出智慧電網口號,試圖將互動性帶入電網架構中,中國大陸也不落人後地進行電網資訊化作業,以期降低龐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圖3 訊亦無線通信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吳慶華指出,為確保供電穩定,中國大陸政府已經將智慧電網布建列為國家級重點政策。
訊亦(Cinterion)無線通信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吳慶華(圖3)引用中國大陸官方數據指出,中國大陸1年社會總用電量高達三兆五千億千瓦小時(KW/h),在輸電、配電、用電等環節持續改善,提升5%效率,即可節省價值達人民幣兩千億元的電力。因此,對於經濟飛快成長,用電基礎建設速度在後苦苦追趕的中國大陸而言,導入智慧電網除了節能減碳外,更具有提升電網穩定度的效果。  

吳慶華進一步分析,事實上,導入自動讀表(AMR)只是實現智慧電網最基礎的一步,中國大陸國家電網目前除了每年採購大量具備AMR功能的智慧電表外,同時也在配電端導入更先進的AMI,以實現各種電力監控、需求回應等進階功能。因此,中國大陸的智慧電網商機,絕不僅於各種用戶端的智慧電表,用於發電廠、配電端的各種數據採集終端,需求同樣龐大。  

不過,由於不同數據採集終端的布建型態各異,因此適用的通訊技術也不同。例如有些早期的住宅電表具備脈衝輸出功能,若要將既有的電表升級成智慧電表,只要搭配可接收脈衝輸入功能的外掛裝置,即可實現。目前這種外掛型態的智慧電表以歐洲最為常見。但以中國大陸而言,針對社區、集合住宅等密集型應用,則多半是以低壓電力線通訊作為主流通訊技術,以降低網路通訊的成本;也有少數案例採用ZigBee等短距離無線技術。  

但吳慶華也指出,PLC與短距離RF均有傳輸距離、訊號品質的疑慮。畢竟,就傳輸距離與服務可靠度來說,電信業者所提供的行動通訊網路,仍是最優異的。這也是無線通訊模組廠商進軍智慧電網產業的利基之所在。  

電力產業需求特殊 資通訊業者應集中火力  

由工業電腦(IPC)起家的研華,則是以資通訊業者轉型能源資通訊(EICT)供應商的經驗,向業界分享該公司跨足中國電力產業的經驗與經營心得,並指出入境隨俗、慎選市場是資通訊業者跨足電力產業必須做好的準備工作。  

圖4 研華資深經理黃宜平表示,智慧電網各個環節所使用的硬體設備,台商幾乎都有能力生產。
研華資深經理黃宜平(圖4)認為,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智慧電網的核心概念,就是把資訊化的架構導入電網,透過各種數據採集技術取得原始數據,送到後端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決策。因此,即便不是電力輸、配、用三大環節所需的硬體產品製造商,也不應認為智慧電網事不關己。因為當數據送到後端資料中心後,機房裡的設備就跟一般企業的機房相去不遠,這也是台灣資通訊業者的拿手好戲。  

然而黃宜平也提醒,電力產業終究有其獨特的標準與產品需求,因此,相關業者若想進軍智慧電網,必須先做好功課,掌握電力產業對產品規格的要求。此外,電力產業的規格標準有強烈的地域性,跟資通訊產業一套標準行遍天下的情況大不相同,且電力產業對設備安規的要求也比一般工業設備來得更嚴格。例如抗靜電、電壓、電流防護等,通常都比工業規格的要求還要高出一倍,因此相關業者若想投入開發,對於安規要求同樣不容輕忽。  

舉例來說,歐盟國家的電力產業,多半遵循國際電氣委員會(IEC)所制定的相關標準;美國則是由美國國家標準局與技術研究院(NIST)負責制定相關標準。這兩大標準差異很大,以台灣業者的規模來看,很難有足夠的資源同時投入兩套標準,因此,選定自己想投入的市場,進而對當地標準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也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從資通訊成功跨足到能源資通訊領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