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mmWave RF Small Cell 電路保護

迎接2019年5G商轉 毫米波天線設計挑戰逐一擊破

2018-10-30
5G商轉腳步逐漸逼近,無論是晶片、模組和設備商皆積極做最後衝刺,以備戰5G商機;其中,毫米波天線陣列設計成為最大門檻,如何破解此難題成為搶奪5G市場重要關口。

5G預計在2019年邁入首次商轉的里程碑,也意味著5G即將進入戰國時代。由於5G網路在延遲(Latency)、頻寬(Bandwidth)及容量(Capacity)等特性方面的表現,皆將比現有的4G通訊技術大幅躍升,這對整個科技產業界來說,可說是備受矚目的關鍵技術,可望為人工智慧(AI)、自駕車、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甚至混合實境(MR)等前瞻應用帶來推波助瀾的效果。

5G之所以能完成上述應用與服務,最重要的突破在於高頻毫米波(mmWave)技術的使用;毫米波為5G通訊運用的新頻段,是5G寬頻得以千倍提升的最大關鍵。不過,由於5G採用了新調變方法、Massive MIMO、陣列天線等新技術,加上開發人員對5G高頻毫米波頻段較為陌生,且基地台訊號發射功率比以往更大,因而有許多挑戰亟待克服,包括訊號衰減、電路設計與保護等,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5G聚焦三大應用

經濟部技術處5G辦公室特聘顧問謝慶堂(圖1)表示,5G發展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已完成最後標準化,同時政府與廠商正積極進行測試階段。5G與之前技術最大差別,在於須整合很多技術組合,才能滿足5G應用需求。

圖1 經濟部技術處5G辦公室特聘顧問謝慶堂表示,5G可說是嶄新的標準,須整合多種技術才能滿足其應用需求。

ITU針對5G通訊提出一個全新的定義,其應用分為三大類型,包含增強型行動寬頻通訊(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大規模機器型通訊(mMTC)與超可靠度和低延遲通訊(uRLLC)等,同時將這些應用類型,歸納出八大關鍵指標,包含峰值資料傳輸率(Peak Data Rate)、區域傳輸流量(Area Traffic Capacity)、網路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連接密度(Connection Density)、延遲性(Latency)、行動性(Mobility)、頻譜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以及用戶體驗數據速率(User Experienced Data Rate)等元素,作為劃分不同應用類型的KPI基礎(圖2)。

圖2 5G三大應用分析圖
資料來源:工研技術研究院

耀登科技(Auden)前瞻研發中心技術長周瑞宏(圖3)談到,在5G環境中,目前定義一個小基地台在效能指標要求下,需要傳輸的速率高達10Gbps。從3GPP規範的5G標準內容中,若以28GHz或39GHz的毫米波頻段為例,於28GHz頻寬約400MHz;而39GHz頻寬則是約800MHz。

圖3 耀登科技前瞻研發中心技術長周瑞宏談到,天線陣列設計將是實現5G毫米波不可少的關鍵技術。

滿足大資料量傳輸 天線陣列設計一步到位

以在通道理論做為計算方法,400MHz、64QAM規格下,單一通道將無法滿足10Gbps。整體看起來,在各種使用情境下,需要搭配其他配套措施才能達到大資料量傳輸,而採取天線陣列技術,實現毫米波的高速傳輸,已成為勢在必行的關鍵重點。事實上,無論是在基地台或行動裝置,皆需透過天線陣列的方式予以實現高傳輸速率,而取決於不同類型裝置空間彈性,其對於天線陣列的數量需求,也會有所相異。舉例來說,高通(Qualcomm)日前推出的毫米波模組,期能在手機中導入4顆毫米波模組,但由於手機內空間與散熱問題,在實際運用還需縝密衡量。

天線陣列除了提供高傳輸速率外,另外一項重點就是克服毫米波空間衰減(Pass Loss)特性,故還需搭配波束成形(Beam     Forming)技術進行訊號處理。周瑞宏談到,天線陣列是高度指向性的技術,其最大的問題在於無法穿透障礙物,若在端與端傳輸過程中,中間有障礙物阻隔,則訊號能量會急遽衰減,例如在行動裝置設計上,若使用者的手阻擋住天線,就會產生訊號衰減問題。

整體而言,天線陣列設計主要藉由控制每個天線彼此之間的振幅與相位,來達到空間中的聚焦,此聚焦的能力會大幅影響陣列天線的效能。以現階段而言,大多採用分布式天線陣列方式,當單一功率放大器(PA)損毀時,還有其他組天線單元能予以支援,再者,分布式天線陣列設計方法,成本也較集中式天線陣列來得低。

搶攻6GHz以下市場 製程選用成關鍵要素

英飛凌(Infineon)射頻與感測部門應用工程經理游勝凱(圖4)談到,2019年5G開台將會以6GHz以下的頻段先行,屆時3.5~4GHz之間,甚至是5GHz的頻段都有可能成為首要導入的頻段。

圖4 英飛凌射頻與感測部門應用工程經理游勝凱表示,未來5G相關元件都將朝模組化發展,屆時製程的選用極為重要。

然而,如何在擁擠的城市環境中,建立3.5GHz支援所需的小型基地台,就須導入新的射頻技術,因此可能必需要採用氮化鎵(GaN),作為新的射頻功率放大器(RF PA)製程。甚至基地台未來要運用在未來更高頻段,還須選用較高記憶體容量的製程技術予以實現。舉例來說,目前常聽到的砷化鎵(GaAs),理論上也是一種可運作於高頻的製程設計。

游勝凱進一步分析,高頻設計的主流製程為BiCMOS技術,而此也是該公司開發的核心技術,預期將結合旗下矽鍺(SiGe)BiCMOS的製程,應用於5G相關技術之中。整體而言,以目前行動裝置應用,將以sub-6GHz以下的頻段為主,英飛凌將會比較著重在SiGe跟CMOS。

游勝凱認為,未來5G的通訊時代,許多裝置必須採用模組化設計,例如發射器和微波降轉換(Downconverter)等元件,此時就須要應用到SiGe跟CMOS元件,若採用GaAs技術,除非設計是單一顆PA或低噪訊功率放大器(LNA),否則將難以整合矽晶圓基礎的技術。

以應用類型區分,游勝凱建議,手機可採用SiGe跟CMOS類型的製程技術,而提供長達10公里以上所使用的後置網路(Backhaul),可能就要使用較好的GaN製程,甚至未來5G所使用的sub-6GHz的基地台,也必須要用GaN才有可能實現。

事實上,5G應用除了天線陣列設計和製程外,如何確保5G設備與系統可在安全、可靠與在快速的狀況下保持穩定性傳輸,做好電路保護非常重要。如上述所說,5G毫米波本身在高頻段的物理限制,傳輸會有空間衰減問題,故須透過增加基地台布建密度,彌補空間衰減的挑戰,這也是電路保護設計日趨受到重視的關鍵原因之一。

四大保護元件加持 基地台雷擊威脅免擔憂

力特(Littelfuse)應用工程經理許孝成(圖5)表示,氣候環境的改變,如溫度的高低起伏劇烈、颱風或雷擊等,對於通訊元件和設備來說,是很大的問題,而越精密的元件,相對來說就更加脆弱。其中,雷擊就是一項很大的潛在威脅因子。

圖5 力特應用工程經理許孝成認為,瞬態電壓抑制將是基地台選用的主流保護元件。

因為雷擊產生的過電壓問題,可藉由瞬態浪湧保護晶閘管(SIDACtor)、氣體放電管(GDP)、金屬氧化物壓敏電阻(MOV)和瞬態電壓抑制(TVS)二極管等進行設備和晶片的保護。

許孝成談到,這四種類型的元件,都是附屬在被保護的電路上面,產生一個高的阻抗,除非有雷擊的時後,才會發揮效用。以雷擊突波吸收能力來看,瞬態電壓抑制效能高於金屬氧化物壓敏電阻許多,但市面上卻普遍採用金屬氧化物壓敏電阻,主因在於成本考量。實際上瞬態電壓抑制的價格比金屬氧化物壓敏電阻高出20倍之多,故現行設計手法會採用3~5顆的金屬氧化物壓敏電阻,做出接近瞬態電壓抑制能力的產品。在應用上,與功率技術相關產品大多採用金屬氧化物壓敏電阻元件,但在基地台要求的保護能力品質較高,因此則會選用瞬態電壓抑制元件為主。

此外,偏向於訊號線的保護,大多會使用瞬態浪湧保護晶閘管和氣體放電管元件,若產生突波時電壓就會關掉。舉例來說,當裝置出現12V電壓,保護元件就會將電壓降低到0或1V,使後端DC-DC的穩壓器無法進行電力輸出,此時系統會重開機。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