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Infoway Health IT 醫療照護資訊 醫療資訊應用 電子簽章 MRI

實現醫療e化遠景 電子病歷整合/互通勢在必行

2011-03-03
隨著資訊與網路傳輸應用普及,醫院可透過電子病歷管理患者病歷資料與醫療照護過程的資訊,進而達到「無紙化、無片化」的目的。此外,運用資通訊技術可充分掌握病歷資訊,並提升醫院管理效率、醫護品質與病人安全,因此發展電子病歷更為全球醫療資訊應用的主要趨勢。
電子病歷是指以電子文件方式製作及儲存之病歷,並根據使用者對於電子病歷資料之載入、更新、存取、查閱、複製等使用權限設有電子簽章等管控機制,依法可完全取代紙本病歷。

電子病歷以數位化方式管理個人病歷資料與醫療照護過程之資訊,主要包含兩部分,亦即病歷內容的數位化、應用模式的數位化(病歷的記錄、儲存、傳輸,以及對於醫療照護與學術應用上之e化轉變)。主要存取的內容與功能則包括:病患個人資料、病史與病程報告、檢驗報告(包含顯示X光照片或核磁共振(MRI)等醫療影像)、醫囑功能、預約看診、保險核付醫療費用等。

電子病歷增進醫院運作/研究效能

隨著資訊與網路傳輸應用普及,實施電子病歷預期將可達到完全取代紙本病歷,並節省儲存紙本病歷的空間,不僅環保也可以達到永久保存之目的(衛生署規定病歷必須保存7年)。另一方面,相較於手寫之紙本病歷,電子病歷較易於醫療人員判讀與了解,提高醫療照護資訊正確性。

電子病歷易於整合病患之個人資料、醫療照護資訊與保險核付費用依據,可簡化行政作業流程,利於健保申報,提高醫院行政管理效率,並降低管理成本。此外,院內與院際之間可共享與交流病歷資料,透過電子病歷與交換平台,可整合病患分散於各醫療機構之病歷資料,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亦有助於醫師診療、提供病人持續的醫療服務,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而電子病歷藉由使醫學資訊的串聯與整合,可提供更多的醫療資訊,有助於醫學研究工作;也使民眾擁有個人健康資訊,未來透過e化醫療環境,強化社區醫療照護功能,落實民眾自我健康管理。

電子病歷成各國發展重點

根據美國有關電子病歷研究報告統計,電子病歷每年可為政府減少1,400億美元的支出,約占10%的年度醫療支出。此外,經由電子病歷和適當的資訊科技輔助,可以使醫療錯誤率降至55%,大幅提高醫護品質與病患安全。因此,有許多國家將電子病歷列為重點發展項目(表1)。

以美國為例,2004年布希總統以「10年內廣泛使用電子病歷,發展健康資訊科技」為目標,提出Health IT策略性計畫。而歐巴馬總統亦在振興經濟方案中撥款12億美元獎勵醫院及醫師採用電子病歷,藉此以提升醫療資訊應用,預期美國醫療院所將先達到無紙化,進而在2014年使大部分的美國人民擁有屬於自己的電子病歷。

加拿大政府則是在2000年時規畫了Health Infoway計畫,預計在10年內推動各項電子病歷記錄及相關之基礎建設。英國於2000年提出「The National Programme for IT」計畫,目標是在10年內建置整合式的IT基礎架構與系統,以便安全及有效地傳輸健康照護資訊。其他如澳洲、中國大陸、韓國、新加坡及香港等,都相繼提出與發展電子病歷相關之投資計畫,以提高醫療照護品質與效率。

綜觀國外發展電子病歷之現況,因應時代變化以及資訊應用趨勢,發展電子病歷以充分掌握健康資訊,建構以病人為中心之全人照護,提升醫病關係與病人醫護安全,已成為全球醫療資訊應用的主要趨勢。

台灣電子病歷政策進入收割期

為避免醫療資源浪費、提升醫療行政作業效率、減少醫療疏失及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並期望能達成全民健康資訊e化流通之目標,行政院衛生署自2002年開始策畫將全國醫療病歷電子化,希望能將病歷、檢驗報告與醫事人員所做的相關紀錄全面數位化,並且讓各個醫療院所能夠透過網路上的交換平台,做到病歷資訊在各個醫院間流通無礙的環境。衛生署並預計在2014年達成醫療機構病歷全面電子化之目標,同時建置完成病歷交換系統。

為讓電子化的醫療程序與資訊發揮效能,必須先確立電子病歷的法律依據。在2002年電子簽章法通過後,主管機關便修改醫療法,並訂定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隨著2004年我國推動全面使用健保IC卡,使得我國的病歷開始進入電子化。

至2009年底,衛生署補助各院實施院內電子病歷,目前已有九十二家醫院配合進行實施院內電子病歷,目前主要以醫學影像及報告、血液檢驗、門診用藥紀錄、出院病摘等四類為主要推動項目。

我國推動電子病歷經過約10年歷程,衛生署從法規面、標準面、安全面及推廣面著手,至2011年將逐步進入收割期。為加強基層醫療院所也實施電子病歷,以達到全面醫療環境e化願景,衛生署於2010年4月再推動「加速醫療院所實施電子病歷系統」子計畫。

該計畫之執行自2010~2012年,預計投資之經費約新台幣60億4,000萬元。該計畫目標是以輔導各層級醫療院所實施電子病歷並達到病歷互通。衛生署預計到2012年時,全國醫院實施電子病歷比例可達八成(約四百家),可提供跨院查詢電子病歷的醫院比例則可望達至少六成(約三百家),屆時將可以院際之間互通電子病歷,以避免民眾看病時須重複檢驗,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除醫院實施電子病歷比例要達到八成,2012年預計全國診所實施比例達七成,約一萬四千家。展望未來,全面醫療e化之後,民眾將可透過健保IC卡,經本人同意及醫院/醫師授權後,就可取得個人的病史資料;此紀錄可作為自我健康管理使用,也可於其他醫院診所就診時提供醫師判讀,以獲得連續性照護。

而隨著醫療照護產業的發展趨勢已從治療與照護,逐漸轉變為預防與健康管理為主,因此醫病關係也將從過去由醫師完全主導,逐漸轉變為以病患為中心。電子病歷的推廣就是試圖建構一套以病患為中心的健康照護平台,讓個人更容易掌握自身的健康資訊。

醫療e化建構資源共享/跨業整合

電子病歷有利於院內各部門及院際之間的醫學資料交換,可提供作為醫護人員重要的衛教資料,或是醫藥科學研究。此外,相關資料的彙整、分析與探勘,也是衛生主管機關進行疾病防治及公共衛生決策的重要參考資料。

綜觀電子病歷發展趨勢,其功能並非只有記錄病歷,而是可以將不同來源的健康資料加以整合與分類,包含醫療照護資訊、健檢資料、飲食規畫,甚至還可以存放健身中心等非醫療機構的運動規畫資料,以增加民眾自我健康管理的自主性。

因此,整合與互通是未來電子病歷的關鍵課題,除了現有的健康資料的整合、分析與互通之外,結合醫護專業領域的使用經驗,使系統之運作機制能協助醫護人員提供更完善的健康照護服務,也讓病患能輕易的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展望未來,結合資通訊技術並配合家庭醫師制度的專業諮詢,社區醫療照護的實施,可讓病患獲得更適切、高品質、持續的醫療照護服務,實現醫療e化遠景。

(本文作者任職於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