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光通訊公司藉中國馳騁全球市場

2004-06-16
近年來全球光通訊市場嚴重不景氣之際,中國或華裔光通訊公司反而逆勢成長,包括華為、斯達康等公司以超低價席捲全球電信市場...
近年來全球光通訊市場嚴重不景氣之際,中國或華裔光通訊公司反而逆勢成長,包括華為、斯達康等公司以超低價席捲全球電信市場。此時位於此岸的台灣光通訊產業,不僅正在苦思著光通訊的發展前途,對於彼岸大陸快速變動的光通訊產業與市場,每年還得要有重新認識之必要。  

據報載美國UT斯達康公司(UT Starcom)宣布與中華電信公司簽署總值超過兩千萬美元的合約,中華電信將採用UT斯達康的光纖通訊設備,以便向客戶推出包括隨選視訊(MOD)服務和衝刺ADSL用戶數。UT斯達康公司可以說是以超低價搶標了中華電信的下一代網路同步數位傳輸系統(NGN SDH),其得標價格為2,150萬美元(約新台幣7億元),約為中華電信原預算的三分之一,展現出UT斯達康公司超強的競爭力。  

事實上,UT斯達康公司為華裔留學生在美國所創立的通訊設備公司,其低價搶標全球各國的電信標案,頗有華為第二的崛起之勢。  

中國電信設備廠商鹿逐國際市場  

眾所皆知中國大陸已經是全球工廠,然而經濟蒸蒸日上的廣大市場也已孕育出幾個不可能的當地產業,尤其在通訊領域裡,幾家當地的公司崛起,並可以和國際性通訊設備大廠互別苗頭,競逐全球市場,為台灣廠商所稱羨。其中,華為科技公司最為耀眼,現為大陸最大的光通訊設備業者,當地市場佔有率超過40%,也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主要光通訊設備供應商。華為科技成為最值得關注的大陸通訊設備公司,也可以從華為的發展,一窺中國大陸光通訊產業的發展趨勢!  

華為科技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在1988年成立於深圳,為其總裁兼總經理任正非所創立的民間企業(非政府機關),初始以代理電信設備為其主要業務。經過16 年的發展,華為已經成為員工多達2萬2千人、營業與研發據點遍佈35國的國際性企業。華為科技是一個綜合性的通訊設備公司,其產品線主要是包括了光網路、固接網路、行動通訊和數據通訊等電信設備,以及服務與軟體等。而此次奪得中華電信標案的UT斯達康公司也是一個綜合性的通訊設備公司,其產品有無線接入系統和終端設備、光傳輸系統、第三代行動通信系統等。UT斯達康公司原為台灣小留學生陸弘亮在矽谷所創辦的UniTech公司,和大陸留學生吳鷹在新澤西州所創辦的斯達康(Starcom)公司合併而成的。陸弘亮仍肩任UT斯達康的總裁兼首席執行長,而吳鷹則任UT斯達康中國地區總裁兼執行長。由於UT斯達康在中國小靈通無線市話市場大有斬獲,2003年全球銷售收入以19.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且其中20%亦來自國際市場,因而被《財富》雜誌 (Fortune)評選為「2003年度全球1000強企業」,並列網路通訊設備行業前十名。另外,今年三月Forbes雜誌也連續二年將UT斯達康列為「2003年度全球25名成長最快IT企業」。自1995年合併成立以來,UT斯達康終於贏得了業界的廣泛矚目。  

在UT斯達康營收創新高之同時,華為的營收也登上歷史新高。2003年華為的營收直逼40億美元,達38.3億美元,成長42%。其中,海外銷售躍升一倍,達10.5億美元,佔總營收的27%,超越2002年的20%。該公司期望2004年營收應可突破50億美元大關,並期望在未來5年,營收可以成長五倍,即達100億美元。  

平心而論,相較於一般國際性的通訊廠之營業額皆約在120~300億美元之譜,華為和UT斯達康的營收還不算龐大。然而,華為和UT斯達康的成長力道與深具威脅的超低價格卻頗受業界矚目。進一步分析華為和UT斯達康的營收,兩者在國內與海外市場皆有所成長。UT斯達康可謂是美國註冊但主要在中國成長的混血公司;而華為則是中國成立,卻在海外獲得成長的私人企業。華為尤其在海外營收的成長還高於國內,使得華為在海外的營收貢獻比例逐年升高。  

弔詭的是,在過去三年裡,當全球主要的通訊市場萎縮之際,國際間的通訊設備大廠紛紛擠進大陸市場,莫不寄望能在中國大陸市場尋求第二春。然而,華為在國內營收成長卻趨緩,海外市場成為其成長動力,華為在海外地區的成長還高於國內的成長。意即全球電信設備公司哀鴻遍野之際,華為卻逆勢竄起,佔有市場。  

中國光谷光芒漸失  

華為的崛起是不是意味著中國通訊產業的興盛?基本上,目前華為的異軍突起還不能視為中國通訊產業的普遍現象,畢竟其他公司,例如巨龍、大唐,和中興,以及烽火等通訊設備廠商的表現就不如華為傑出。然而在未來,「華為效應」並不排除會擴及其他廠商與產業,使得其他廠商仿效華為,藉由民營、低價、管理等來加強自身之競爭力。「巨大中華+烽火」又如何?在通訊景氣下滑之後,原由多家公司所組成的巨龍轉而專注於軟體開發;大唐則致力於CDMA等非光通訊設備;深圳市政府所屬的中興通訊(ZTE)也在小靈通方面有斬獲,2003年營收約30億美元,可謂並列中國通訊本土二傑。  

提到中國的光通訊產業,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WRI,簡稱武郵)和所處的武漢光谷是不可遺漏的一章。該機構被視為大陸光通信技術研究與開發及產業化中心。武郵還控股著一個烽火科技集團,下轄烽火通信 (生產光通訊設備)、烽火網路、光迅科技(生產光主被動元件)、虹信、武漢電信器件等七家公司,員工多達3600人,產業規模達30億人民幣(約3.6億美元)。武郵挾著中國政府資源,在光纖通訊各子領域研究發展,並有商業行為,對台灣的光通訊元件產業曾形成莫大壓力。  

武漢地區除了有武郵在發展光通訊的技術之外,武漢也企圖以招商方式吸引全球光通訊廠商在當地匯集成聚落,形成所謂的「光谷」。在光通訊熱絡時候,武漢光谷的確很吸引業界矚目,彷如明日之星於焉誕生。然而,隨著光通訊的熱潮快速衰退,「光谷」招牌已經不若先前響亮。弔詭的是,現今崛起的華為科技或UT斯達康皆並非在光谷起家;而能馳騁國際商場的也非是原先看好具有國家資源的半公家企業。  

華為逆向於海外獲得成長  

華為的崛起即表示中國電信市場蒸蒸日上,終於孕育出「一國一大電信設備公司」。  

綜觀全球電信產業,實有「每一國各有代表性的電信設備公司」之現象,例如美國有朗訊(Lucent)、加拿大有北方電信(Nortel)、法國有阿爾卡特 (Alcatel)、德國有西門子(Siemens)、日本有NEC。而中國電信市場隨著經濟起飛,同時在政府支持之下,終究亦孕育出國家級的電信設備大廠,這也是本來便可預料之事。比較出乎預料的是,中國國家級的電信設備公司可以在全球景氣低靡之際,逆勢地打進入世界各大市場,實在令人對於缺乏半導體產業基礎的中國電信產業刮目相看。  

其次,也令人驚訝之處是,過去歐美通訊廠商擬在中國市場尋找第二春,結果中國通訊廠商卻逆向在海外市場獲得成長。  

擅打低價割喉戰  

基本上中國通訊產業在技術上並無明顯創新之處,亦沒有改變全球電信市場的商業模式。分析華為崛起的因素,不難發現華為就是擅打低價的割喉戰,破壞原本的行情價格結構,搶攻全球市場。  

據聞,華為的價格甚至僅為一般價格的十分之一,相當具有競爭力。而全球通訊市場的不景氣可謂正是給了中國通訊產業絕佳的崛起時機,因為各國的電信客戶乃礙於有限的預算經費,所要求的品質與服務遂稱臣於價格。  

況且中國的電信設備公司就是可以比別人忍受較低的利潤,這無異是也使得全球通訊產業進入了微利時代。未來歐美通訊廠商可能放棄生產設備,被迫固守通路與服務。  

進攻全球市場有賴政治打前鋒  

華為的崛起還顯示中國的民營企業還是較國營企業成長快,並注重管理。然而,華為進攻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仍有賴政治打前鋒。  

雖然世界各國的電信市場逐漸自由化,但是各國電信市場仍然與政治高度相關。必須與政治掛勾的市場當然還包括國防軍備、重大交通工程建設,和航空器等。有了政治做前鋒,中國設備廠商的確比較容易打入俄羅斯、烏克蘭、越南等第三世界的電信市場。甚至有傳言,在2003年美伊戰爭爆發前夕,伊拉克遭到禁運之時,也只有中國的電信設備商敢繼續賣設備給伊拉克。當然,台灣廠商在某些市場中,的確是缺乏了一點國際政治優勢作為依靠。  

很難定位UT斯達康是哪一國公司,混血可謂是其獨有的特色。UT斯達康公司與美國、中國,以及台灣,甚至日本等素有淵源。美國仍是被認為光通訊技術最先進的國家,然而在美國研究光通訊技術的技術人員很多是華裔人士,中國大陸甚至認為光通訊是頗具有民族色彩的產業,所以有華裔人士籌組通訊公司其實並不太令人驚訝。所以美國是兩位分別來自中國和台灣留學生藉助了日本資金而創辦了UT斯達康公司的孕育之處。UT斯達康有效地連結各類資源,即具有技術背景的華人結合了具管理經驗的美國經理與業務人員,並成功地打入中國通訊市場。  

這種混血公司擅長連結各地資源,能解讀與處理各地市場資訊,並快速地做出反應,可謂競爭力十足。類似UT斯達康這種混血公司還有一家生產DVD播放機的Apex Digital Inc,該公司也是華人所創立,並藉由大陸生產,成功地以超低價席捲北美DVD播放機市場。  

中國電信設備市場與環境  

支撐大陸通訊產業得以快速成長的原動力之一,不外乎是蒸蒸日上的大陸電信市場。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固接電話用戶每年均會增加四千萬戶,使得2003年大陸固接電話用戶從2億1500萬戶增加至2億5,500萬戶(215→255M),用戶數已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2003年中國人口已達12億8,500 萬人,所以目前中國固接電話的普及率僅約20門每百人。若以西方每兩人即有一隻固接電話的普及率作為標準,預估中國大陸未來至少還有兩億門的電話市場,亦即現今的2億5,500萬戶在未來還可以倍增至5億戶。  

2003年中國大陸的行動電話用戶也成長到2億5,700萬戶,年增5千多萬戶(205→257M),也首次超過固接電話用戶。顯然地,中國大陸行動電話用戶的市場潛力更為龐大。估計未來固接電話普及率可能達40%行動達60%。另外,根據中國大陸的統計數字,2003上半年網路用戶數達6,800萬戶,居全球第二,而有線電視用戶數也從101百萬戶增加到104百萬戶。  

所以為了支持這些電信用戶的需求,中國大陸的電信基礎建設還必須持續性地投資建設。僅就光通訊設備與元件而言圖1,估計2004年中國光通訊設備與元件市場可超過25億美元,其中80%以上為SDH、DWDM,以及CATV等光傳輸設備。粗略估計,華為約可佔有40%的市場,第二線廠商有北電、朗訊、中興,以及西門子,其市場佔有率各約在 10~20%。烽火、阿爾卡特、馬可尼等亦都有一些佔有率,如所示。這些電信設備廠商在經營大陸省級電信市場,或國家級電信市場上,也有所區隔。  

電信傳輸設備的購買者主要還是電信服務業者,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以及中國聯通等共六家。這些電信服務業者在2002年的總營超過 4,000億人民幣,約500億美元,成長有15%。行動通訊為成長其動力。在資本支出方面,根據中國訊息產業部的資料統計,這些電信服務業者在2002 年的電信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000億人民幣,成長有20%。  

雖然以上這些數據彼此並沒有直接相關,僅是間接相關,但其趨勢卻頗為一致,即是中國因應其經濟發展,電信的基礎建設還處在充實階段,享有高度成長。在電信市場政策方面,中國似乎也雙套併陳,即電信建設之進度有國家政策作為背書(十五計畫),電信設備與服務市場也同時自由化,藉由引進外資,以增高競爭度。所以中國電信設備與服務市場的競爭也頗為激烈。  

大陸光通訊產業 值得重新認識  

華為的崛起應視為中國通訊產業的一個特例,畢竟並非每一家中國電信廠商都突飛猛進。然而,此特例在未來可能具有普遍性,因為華為的成功模式可能滲透或複製到其他產業。這成功模式包括了具有民間企業冒險創業的精神、合乎時宜的管理精髓,和技術發展與產品開發的能力,以及驚人的價格破壞力。華為可以成為中國光通訊產業的火車頭(雁行理論),就近嘉惠亞太地區的光通訊元件產業。例如華為就委託台灣鴻海做光收發模組的生產代工。曾幾何時,華為、聯想等大陸的公司也一躍成為台灣廠商重要的OEM客戶,這恐怕將蔚為趨勢。所以台灣勢必得重新認識大陸新興崛起的產業或廠商。落葉知秋,對於習慣爭取美商為OEM客戶的台灣光通訊產業而言,每過一段時間,對岸的光通訊產業和市場,總是得再仔細認識這些潛在客戶。  

而UT斯達康則是側重中國市場的美國華裔公司,該公司的崛起可謂是對光通訊市場低迷的反諷。當歐美通訊公司所主宰的光通訊市場陷入嚴重低迷時刻,這種基因不同的混血公司總是能在此絕地趁機崛起,在不可能之處創造奇蹟。  

(作者為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專案經理)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