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A eMBB MTC V2X

結合LTE搶先上陣 NR提前進度催生5G

2017-09-25
隨著長期演化(Long Term Evolution, LTE)、LTE-A(LTE Advanced)的成熟,以及LTE Advanced Pro(過往亦有LTE-B、LTE-C等先期稱呼)標準的到來,行動通訊產業已將焦點放在更先進的發展,並配套提出B4G(Beyond 4G)4.5G、4.5G Pro、4.9G等新詞主張。
4.5G、4.9G等,仍是現有LTE系統技術的延續,但也有業者已將目標放在更長遠的地方,即第五代行動通訊(5G)。 

上述的技術名稱,以更嚴謹的方式對應到3GPP組織發布的標準上,則LTE為2008年提出的3GPP R8標準,LTE-A則為2011年提出的R10標準,LTE Advanced Pro則為2015年提出的R13標準。事實上更過往世代的2G、3G技術,也同樣可對應到3GPP標準中,如1992年3GPP Phase 1為GSM/2G標準,2000年的3GPP R99為WCDMA/3G標準。 

關於5G標準,一般認為其技術提案確立後,會正式於2020年的3GPP R15版本中發布,而後會在2021年或2022年的3GPP R16標準中持續改進提升。 

由於5G要到2020年方可能到來,且近幾年來3GPP的新標準訂立,愈來愈有延宕的情況,因此在正式進入5G前,已決議先行訂立與推動Pre 5G技術,如5G NR。NR即指新的射頻(New Radio)。 

為何業界要先行推展5G NR?其用意何在?對產業可能帶來的影響為何?本文以下將對此進行解析。 

5G目標過遠大  致5G NR務實先行 

行動通訊技術最初著眼於行動通話,特別是初期的訂立多為歐洲電信業者,應用設想也多為歐洲環境,如在曠野地方行車通話,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愈來愈多人是用手機上網,以及在城區或室內使用電話,因此從3G進入4G標準後,新標準的增訂與修訂,愈來愈強調穿透性、室內使用性、數據傳輸等,過往的通話傳輸、高速下通話等,不再是重點。 

有關4G逐漸強調室內通訊、數據傳輸,可從新標準的LTE-Hi(Hotspot/indoor)、LTE-U(LTE in Unlicensed Spectrum,之後改稱LAA(License Assisted Access))可見一斑。 

圖1 5G的三大應用領域訴求,由左而右為行動寬頻、物聯網及關鍵任務控制。
而進入5G後,5G將總體應用目標擴展為三領域,分別是eMBB、MIoT以及MCC。eMBB即強化的行動寬頻(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即是讓手機、平板、筆電等行動裝置的數據上網獲得更好的速度體驗;MIoT則為大量物聯網(Massive Internet of Things),即是物聯網,但可透過5G基地台同時與大量的前端無線感測器節點(Wireless Sensor Node, WSN)通訊;MCC則為關鍵任務控制(Mission-Critical Control),這類型的通訊傳輸不允許有時效延誤與傳輸內容錯誤,通常用在重要的控制應用,如工廠的機器手臂控制、路上的交通號誌、醫療設備等(圖1)。 

事實上三領域的應用在現行LTE/4G世代中已經約略可見,例如3GPP R12的機器型態通訊(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延續到5G即是MIoT,而3GPP R12之後也開始訂立所謂的超低延遲(Ultra Low Latency, ULL)傳輸,對應至5G則是MMC。只是在5G標準上將更為確信確立。 

圖2 車聯網V2X的各種對象連線,包含車與車、車與路人、車與網路、車與號誌/交通基礎建設等。
三大領域只是基本,4G至5G還被寄望延續發展更多應用,如期望用基地台取代地面電視廣播站,成為新的視訊廣播站、點播站(學名為MBMS),或支援車聯網(V2X,X泛指可代換成多種字母,如車輛間通訊為V2V、車與人通訊V2P等),或支援鄰近服務(學名LTE-D、LTE D2D, Device-to-Device,最終定名為LTE Direct)(圖2)。 

圖3 LTE Advanced、LTE Advanced Pro、5G NR、5G的歷程與定位圖。
由於被寄予過多應用期望,使技術提案、標準訂立等進度不斷延宕,重演3GPP R12之後的情況,為避免新技術標準慣性遲到難產,因而提出5G NR,成為比正式5G標準更早定案推行的技術(圖3)。 

加速5G布局  確立空氣介面不落人後 

5G NR的第一要務就是「求快」,但同時必須相容之後正式到來的5G,等於是5G的先遣部隊、先行軍,5G的鋪路磚。 

而所謂的相容,即是在現階段就先確立未來5G會採行的無線射頻(Radio Frequency, RF)標準,亦稱為空氣介面(Air Interface),包含5G會以何種調變、編碼方式傳輸等,此一空氣介面已與現行LTE、4G不相容,完全以更充分支援與實現EMBB、MIoT、MCC等多種應用而制訂,不需要有過往技術的相容包袱。 

5G NR以先行確定的空氣介面來發展,先將5G NR手機、5G NR基地台問世推出,之後再推行全套完整的5G裝置、設備與系統,且之後到位的設備、系統,能相容先行推展的5G NR產品與布建(圖4)。如此將比5G標準完全確立後才進行「晶片問世、設備問世、手機問世、布建試行、正式推行」等正規且漫長推行程序,快上許多。 

圖4 5G NR對應至三大應用面向的技術要求。
5G NR的作法稱為先行相容(Forward Compatibility),若是新產品、新標準能相容舊的產品標準,則稱為回溯相容(Backward Compatibility)。  

快還要更快 非單獨型更為先行 

5G NR已確定為先行標準,但3GPP組織似乎要更快讓5G先行,原訂2019年3GPP R19標準方提出5G NR,但仍太久,因此3GPP將5G NR拆分成單獨(Standalone, SA)與非單獨(Non-Standalone, NSA)兩種,非單獨型將比單獨型更快推展,預計2018年中開始,但3GPP組織再加速進度,提前半年,於2017年底開始推行非單獨型(圖5)。 

圖5 5G NR推行時程表。
所謂非單獨型,在於5G NR基地台只提供更快速的數據傳輸,但與手機端、用戶端的整體通訊協調工作,仍是由LTE基地台掌控,此作法有時也稱為4G/5G聯合組網。 

即便是非單獨型,其5G NR基地台的運作還分成Type 3與Type 3a兩種,前者的5G NR基地台,自身無法把數據傳遞給更後方的LTE核心網路(稱為EPC,Evolved Packet Core networks),仍要透過4G基地台代為傳遞,後者卻可自行將數據傳遞給LTE核心網路。至於單獨型,則協調控制運作的機制也由5G NR基地台完成,不再需要假手4G基地台(圖6)。 

圖6 5G NR基地台非單獨型的Type3(左)、Type3a(右)連線法。
也由於5G NR一心求快,因此不可能兼顧前述的三面向(EMBB、MIoT、MCC),估計5G NR最先行的部份仍會是以EMBB為主,畢竟這是最立即、明確且大宗普及的市場,MIoT市場與MCC市場仍有待發展與成長,現階段僅是前景看好。 

先行、分階段先行已成常例

5G NR看似一種權宜、急就章的作法,但若長期觀察無線通訊產業,已可說是見怪不怪。例如過去在推行WiMAX技術時,也因為寄望諸多發展可能,在不可能所有技術與標準一次到位下,區分成Wave 1的第一波先行標準,而後再推行Wave 2的標準,Wave 1為較容易實現、較成熟穩定、或較快取得業界業者共識,Wave 2則為更遠大完整的實現。 

類似的,Wi-Fi技術的底層標準IEEE 802.11ac,也因整體技術構藍圖過大,因而比照WiMAX作法,先行推出Wave 1標準,而後再推行Wave 2標準,例如256QAM調變技術以Wave 1標準先行,而後MU-MIMO(Multi-User MIMO)技術、160MHz頻寬技術,則在Wave 2標準才到位。 

除Wave 1、Wave 2稱法外,也有採行Phase 1、Phase 2或其他稱法,或雖無明顯前後階段稱呼,但依然有其先後階段性,例如LTE技術為支援物聯網應用所增訂的標準,先為Cat. M(Category M),而後是窄頻物聯網(NB-IoT),Cat. M被視為先期標準,真正更被寄望的標準是NB-IoT,Cat. M即類似先期技術嘗試或過渡標準,甚至NB-IoT若依然不被業界認可滿意,也可能成為過渡標準,3GPP組織將再增訂、修訂受業界肯定接受的標準。 

射頻相關技術高度挑戰 

5G NR的先行作法,對業界、業者與終端用戶大眾等都是好消息,但實現技術卻不容易,現行LTE技術(含LTE-A、LET Advanced Pro)多半是以6GHz以下頻帶為主,甚至多數時候在3.8GHz以下、2GHz以下,其無線射頻技術已逐漸成熟。 

相對的,5G NR比照5G技術的發展,將大大拓寬頻譜的使用,低頻部份除了與LTE重疊外,也將突破6GHz,一路到100GHz,進入波長僅毫米的毫米波(mmWave)境界,如此射頻相關晶片的設計與實現難度將大大提高。 

而就過往來看,新的高頻射頻晶片,為求理想的訊號收發表現,通常使用化合物半導體技術,如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等,而隨著製程與設計技術成熟,才可能逐步改用半導體產業最大宗運用的塊矽(Bulk-Si CMOS)矽基板與CMOS結構技術,以求降低成本,並實現較高的晶片整合度。 

5G射頻技術的發展,也不能免俗走此一路徑歷程,初期必然是高技術難度挑戰、低良率、高成本價、晶片數多的低整合度、高功耗方案,而後逐漸提升良率、降低成本、推出高整合度的系統單晶片(SoC),或晶片數收斂的晶片組(Chipsets),並降低功耗。 

載波聚合原理再運用 

最後,其實從另一技術層面看,5G NR有些類似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CA)的原理再運用,載波聚合技術最初只用於同為LTE通道頻寬的聚合,但之後的LTE-U/LAA技術,其實是同時聚合LTE通道與Wi-Fi通道,但仍由LTE管控通訊協調機制,而今5G NR只是再次運用相同的作法,把LTE與5G加以聚合,以此提前實現5G。 

而隨著世界各地愈來愈多電信營運商提供LTE載波聚合服務,使手機上網速度大幅提升,若無意外,LAA與5G NR也能複製相似方式,獲得更多頻寬速率,同時更快迎接5G的到來。 

(本文作者為IDC台灣區企業應用研究部資深市場分析師)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