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技術 馬達驅動器 永磁馬達 交流馬達 直流馬達 座標轉換 馬達控制 MCU

高效能MCU搭配FOC 三相永磁馬達效益倍增

2011-12-12
馬達的種類,依據輸入的電源型式,大致可分為直流與交流兩大類。60年代以前,直流馬達為產業界用於可變速運轉的主流,但其轉動時,電刷與換向片的機械性摩擦可能產生火花而造成機件損壞,因此須要定期維護,並且不能用於易燃、易爆的環境,故使用場合受到限制。
而交流馬達的定子與轉子僅有轉子軸承接觸,因此機械結構較直流馬達堅固,但缺點為需要複雜的控制技術才能具有與直流馬達相同的性能。

60年代以後,由於半導體技術與馬達控制理論發展,提升交流馬達驅動器的性能,使得交流馬達逐漸取代直流馬達。其中於70年代提出之交流馬達向量控制理論,更為交流馬達開啟一個新的紀元。其主要基礎為利用座標轉換(Clarke and Park Transformations)技巧,將交流馬達置於一旋轉的兩軸直交座標系統,透過控制交流馬達在兩軸的電流分量,讓馬達產生的轉矩與其中一軸之電流成正比,如此可達到類似直流馬達的控制。並且在70年代末期,因為微處理器的出現,使得向量控制的技術得以被實現。

近來環保意識抬頭,對於能源效率的需求,使得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優點的永磁無刷馬達被廣泛用於工業與商用產品,雖然其與交流馬達一樣仍需要複雜的控制技術。但因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目前已有強大的微控制器(MCU)單晶片可作為控制核心,使得相關商品越來越普及。本文將以盛群半導體推出的32位元微控制器(HT32F1755)就永磁同步馬達之磁場導向控制進行說明。

磁場導向控制適用各類交流馬達

向量控制,或稱磁場導向控制(FOC),常用於各型交流馬達,可即時調整轉矩以控制轉子速度,並避免換相瞬間的電流尖峰。FOC主要利用三相對二軸以及旋轉對靜止之座標轉換與電流控制技術。以永磁同步馬達(PMSM)來說,只要將馬達轉子電流在同步旋轉座標之d軸分量控制在零,便可使永磁同步馬達如直流馬達般,易於進行轉速與定位控制。

圖1為磁場導向控制的流程圖,其中包含PI控制器、基本座標轉換及空間向量脈衝寬度調變(SVPWM)。

圖1 磁場導向控制流程圖

透過座標轉換,可以分別就馬達轉矩與磁通進行控制,然後再經由空間向量脈衝寬度調變輸出三相控制量至馬達,以完成馬達的速度控制。

座標轉換實現轉速控制

Clarke轉換主要用於將定子三相座標轉換為二軸座標(α-β座標)(圖2),其中ia、ib、ic分別為各相電流。Park轉換則將二軸座標(α-β座標)轉換為旋轉座標(d-q座標)(圖3),其中θ為轉子角度。

圖2 Clarke轉換示意圖         圖3 Park轉換示意圖

在進行座標轉換前,先量測各相電流,並將測得結果帶入公式(1),將得到二軸電流iα、iβ




..............................(1)

再將iα、iβ帶入公式(2),可求得旋轉座標電流id、iq。馬達轉子角度θ可由旋轉編碼器或霍爾感測器估測獲得。



..............................(2)

根據馬達系統需求,經過PI控制器可以得到Vd、Vq,若要還原成三相馬達控制量,則須先透過Inverse Park轉換還原至二軸定子座標。將Vd、Vq帶入公式(3),可得到二軸座標參考電壓Vα、Vβ



..............................(3)

接著使用Inverse Clarke轉換,將二軸座標(α-β座標)還原至三相定子參考座標,得到三相參考命令Va、Vb、Vc,重新整理後可得到公式(4)。






..............................(4)

利用空間向量脈衝寬度調變輸出三相參考命令至逆變器(Inverter),透過Inverter驅動交流永磁馬達。

SVPWM減低諧波失真

圖4 空間向量脈衝寬度調變示意圖
空間向量脈衝寬度調變可使三相交流馬達有較小的電流諧波失真,利用Inverter三相六臂切換,並依轉子電氣角度分為六個區間,將三相輸出以向量方式表示。Inverter每相有兩組功率晶體,依開關切換狀態共計三相有23個電壓空間向量(圖4),其中包含六個非零向量與兩個為零的電壓向量。

假設Vref落於S3區間,Vref可由V44和V6合成,其中T4、T6與T0分別為V4、V6與V0(V7)的導通時間,T為脈衝寬度調變(PWM)週期,圖5為S3區間的PWM波形。




.............................(5)

圖5 PWM波形示意圖

根據以上做法,可以得到各區間中每個電壓向量的導通時間,圖6為SVPWM中各區間的PWM波形。

6 各空間向量PWM波形示意圖

實際運轉測試

根據上述理論,在此選用盛群半導體32位元微控制器HT32F1755進行三相永磁馬達控制設計。系統架構如圖7所示,包括16位元馬達控制定時器(Motor Control Timer, MCTM)提供三相互補式輸出,12位元類比數位轉換器(ADC)透過Shunt電阻量測其中兩相電流,而16位元通用定時器(General-Purpose Timer, GPTM)連接馬達霍爾感測器進行位置與速度估算。

圖7 系統架構圖

假設將速度參考命令設定於800每分鐘轉速(RPM),透過ADC量測得三相電流波形ia、ib、ic,並進行Clarke轉換成α-β座標軸的電流波形iα、iβ(圖8)。

透過PI控制器將Iβ控制趨近於定值(設定為0),Iq則依目標速度或目標轉矩進行調整,再經過Inverse-Park與Inverse-Clarke轉換後可得到電壓向量Va、Vb、Vc((圖9)。最後,利用空間向量脈衝寬度調變法算出各相功率晶體的導通時間,用MCTM之互補式PWM輸出至Inverter,再透過Inverter驅動馬達,圖10為驅動馬達三相命令之波形。

圖8 電流測量值與轉換結果        圖9 d-q電流值與輸出參考電壓值

馬達轉子位置則是透過霍爾感測器介面進行估測,藉由三相霍爾感測器訊號,搭配速度估測可以估算出轉子電氣角度,實際測試結果如圖11。

圖10 馬達三相命令之波形     圖11 霍爾感測器輸出值與轉子電氣角度估測值

圖12 PWM輸出經過低通慮波器後之波形
若要確認Inverter輸出是否正確,可在三相輸出端接上一級低通濾波器,即可將SVPWM的輸出波形顯示於示波器上(圖12)。與圖10輸出命令比較,確定實際輸出與命令相同。

微控制器打理一切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三相同步馬達仍以六步方波控制為主,因為六步方波同一通電週期只會有兩相導通,無需複雜的運算流程,而且不需要精準的位置感測器,相對成本較低。

弦波控制成本雖然較高,但其更能有效的抑制轉矩漣波,並提供最佳輸出轉矩。以前述實驗可知,即使無精準的位置感測器,透過高性能微控制器的運算與估測,仍能提供平順的弦波控制波形。因此在目前講究低噪音、低震動且節能高效率的趨勢下,採用高效能微控制器搭配磁場導向控制不失為最佳的解決方案。

由於微控制器單晶片的性能日漸強大,因此更多的馬達控制技術也越來越容易被實現,如無感測器、弱磁等等技術。

由此可以想見,未來將有更多高性能、高效率的馬達充斥於生活中各類商品,使生活更加便利。

(本文作者任職於盛群)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