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NR Massive MIMO 毫米波

多樣式多頻段特性繁雜 5G異質網路整合照步來

2018-10-09
5G是下一代行動網路技術,具有超高速、低延遲和出色的可靠性。5G新無線電(5G New Radio, 5G NR)具有低延遲和超可靠連接的能力,可滿足構成物聯網(IoT)之大量不同連接要求的設備,滿足不同產業的應用,包括工業物聯網(IIoT)、智慧電網、車聯網應用等。

而5G新無線電做為一個須適用於各個不同垂直產業應用的技術,因此需要多層次頻譜以及多樣化的基地台型式所組成的異質網路,來滿足廣泛之使用場景的需求,目前5G頻譜依商用部署順序可分為中頻、高頻、低頻三頻段,各有其主要用途,以下依中高低三層進行說明。

5G多層次網路部署 依頻段高低互補配置

5G多層次網路部署可分成中頻段設備、高頻段5G基地台、低頻段5G基地台三部分來加以探討。

中頻段設備建置

中頻段設備運作於2GHz至6GHz範圍內的頻譜,主要的用途為提供廣覆蓋範圍以及提高整體系統容量,在容量和訊號涵蓋之間提供最佳折衷選置,在國際上中頻率5G設備,特別是在3,300~4,200MHz及4,400~5,000MHz,已被公認為5G最早進入商用化的主要頻段,中頻5G設備依布建的方式可分為下列三種。

・中頻段大型基地台搭載巨量天線

主要布建位置為高塔及建物樓頂,與現有4G基地台共享站點,並共用回傳網路,減少額外的營運成本,甚至許多電信設備商設計可將4G的基頻單位(Baseband Unit, BBU)進行升級並與5G NR共用BBU,減少設備投入成本,5G NR中頻段大型基地台(Marco Cell)主要用來提供基本的5G戶外訊號涵蓋以及有限度的室內訊號涵蓋,並利用大規模多重輸入輸出(Massive MIMO)技術提升系統容量,這也是目前許多電信營運商5G最初期的布建模式。

・中頻段街道等級小型基地台

街道等級小型基地台(Street Level Small Cell)主要架設的位置,在街道燈桿或建築物外牆上,主要用來填補中頻段大型基地台訊號死角,加強室內的訊號涵蓋,以及在使用密集熱區提升系統容量。中頻段街道等級小型基地台回傳網路,除了採用有線的光纖網路外,依成本與部署彈性需求,通常會搭配微波(Microwave)或毫米波(mmWave)無線回傳網路來取代有線網路。

・中頻段室內型5G小型基地台

主要架設的地點為特定使用密集建築物,特別是公眾的大型建物如體育館、機場、車站等用戶熱區。戶外型的大型基地台已無法滿足訊號品質和系統容量需求,直接將室內型小型基地台(Indoor Small Cell)部署於建物內部,提升基地台的布建密度,可有效地大幅提升訊號連線品質和系統容量。

高頻段5G基地台建置

高頻段5G基地台主要提供超高連接速率,運作於6GHz以上的頻譜(例如24.25~29.5GHz以及37~43.5GHz),由於高頻段波長介於1~10毫米(mm),又稱作毫米波技術,主要用於極高數據速率的特定應用服務,例如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MR)、擴增實境(AR)等應用。毫米波5G設備依布建的方式和用途可分為以下三種。

・戶外型毫米波基地台搭載陣列天線系統

與中頻的大型基地台相同,安裝於高塔或建物屋頂上,主要有兩個用途,一為提供固定無線接取(Fixed Wireless Access)服務,使用高頻段可利用頻譜較大的特性,在家庭或企業端上安裝終端設備(CPE),即可提供高速寬頻服務取代光纖網路,這也是一部分電信營運商首先推出的5G商用系統,特別是在地幅廣大和光纖基礎建設較不足的區域,除了用來提供固定點的超高頻寬應用需求外,也可利用於中頻段街道等級小型基地台的無線回傳網路(Wireless Backhaul),降低營運成本。

・街道等級毫米波基地台

搭載陣列天線系統,利用波束成形(Beamforming)及波束追蹤(Beam Tracking)技術提供戶外的毫米波訊號涵蓋,安裝於街道電桿/燈桿上,主要用途為特定熱區提供超高速的網路服務,街道等級毫米波基地台因其涵蓋的範圍有限,在目標涵蓋的熱區中,須要架設密度較高,而基地台的回傳網路(Backhaul)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採用有線的光纖網路,成本高、施工困難,難以被電信營運採用。更具靈活性和成本效益的做法是採用無線回傳網路,而毫米波具有高頻譜的特性,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標準陣營也提出利用相同的頻譜資源,採用時間切分、頻率切分及波束切分等做法實現5G新無線電後端網路整合(5G N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也稱作自回傳網路(Self-Backhaul),擺脫對有線網路的依賴(圖1)。

圖1 毫米波自回傳網路

・室內型毫米波基地台

由於毫米波幾乎不具備穿透性的特性,在室內若要提供毫米波超高速的網路服務與應用,只能將毫米波基地台安裝於室內可視範圍,並搭配主動式天線陣列,達成波束追蹤功能來增加收訊範圍。由於毫米波基地台訊號涵蓋距離及範圍有限,在一些特殊的場所如體育場,可利用毫米波基地台搭配方向性天線,進行高密度毫米波基地台的布建,可大幅度地提升系統容量。

・低頻段5G基地台建置

低頻段5G基地台主要提供訊號覆蓋,利用低於2GHz(例如700MHz)的頻譜,提供廣域和深度室內覆蓋,主要型式為大型基地台,而低頻段5G基地台的部署時機會在5G商用化後一段時間。當用戶端的5G設備滲透率到一定的比例時,為了進一步提升頻譜效率,將現有4G長程演進計畫(LTE)基地台所使用的頻譜與5G基地台共享頻譜(圖2)。

圖2 4G LTE/5G NR低中高頻異質網路布建架構
資料來源:高通

5G網路將同時利用這三層頻譜的各式基地台,來支援為5G定義的增強型行動寬頻通訊(eMBB)、超可靠度和低延遲通訊(URLLC)、大量的機器型態通訊(mMTC)等三大場景(表1)。

具體來說,eMBB場景主要是速率的提升,單一5G基地台能夠支持20Gbps的下行速率以及10Gbps的上行速率,主要對應4K/8K超高解析度串流、虛擬實境、混合實境、擴增實境等超高速率應用。eMBB應用以高於6GHz的高頻為主,低於6GHz的中低頻為輔,主要是eMBB應用對網路速率要求很高,對站台的容量要求極高。

URLLC則是要求5G的時延必須低於1毫秒(ms),才能應對無人駕駛、智慧工廠自動化等低延遲應用,URLLC應用以低於6GHz的中低頻段為主,高於6GHz的高頻段為輔,主要是URLLC應用對網路的覆蓋要求廣,傳輸速率要求極高,站台容量要求也極高,網路延遲要求極低,對於一些特定的應用會以高於6GHz的高頻段來應用。

而mMTC場景是大量的機器型態通訊,適用於物聯網等連接量較大應用。mMTC業務以低於6GHz的中低頻段為主,主要是大連接應用對網路涵蓋區域要求廣,連接裝置數量極大。對於特別需要深度覆蓋的應用,會以低於2GHz的為主要考量。

在2/3/4G時代,資料傳輸的主要目標就是提升速度,而在5G時代需求發生了本質的變化,5G的應用是多樣,5G的應用數量極為廣泛,5G應用對效能的需求差異極大。為了滿足不同應用對性能差異的需求,5G的頻譜選擇也能具備彈性。

對於5G由初始商用化到大規模布建,一般的看法是會先由中頻3.5GHz開始,提供5G基本訊號涵蓋及系統容量,接著於特定的應用和場域導入高頻段毫米波,最後於低頻段部分,採用的時間點會最晚,主要布建低頻的時機點在於建立全網5G覆蓋的情況。

4G/5G動態頻譜  設備共存資源分派

低頻的部分主要目前是4G LTE來使用,在網路轉移至全網5G覆蓋前,因為5G設備普及率的影響,會有一段時間為4G/5G共用使用低頻段的頻譜。為何須要將低頻段也升級到5G?當然沿用4G也是一個方法,只不過相較於4G技術,5G仍然有1020%的頻譜效率的提升,並且在基地台與基地台間的訊號邊緣(Cell Edge)也能提升網速,降低網路延遲,提升用戶體驗。

可以確定的是,會有一段不短的時間為4G/5G設備共存的狀態,頻譜資源就需要進行分派。目前有提出幾個做法,最簡單的一種為固定式頻譜共享(Static Spectrum Sharing),其實就與3G/4G共存的做法一樣,將原先用於4G的頻譜,切分一個固定的頻寬給5G。

第二種做法是動態頻譜共享(Dynamic Spectrum Sharing),為動態分配,基地台依照目前4G/5G用戶人數與頻寬需求動態地切分比例,比固定切分的做法要來得更有效率。最後一種為即時頻譜共享(Instant Spectrum Sharing),與動態頻譜共享類似,但能依當前需求即刻變更切分比例,進一步提升效率和可用性。

共享善用4G/5G頻譜 三階段完成大規模布建

如何使用低頻的5G來擴展訊號涵蓋,同時又能利用5G中頻段或高頻段的大頻寬來滿足流量需求呢?目前的做法是採用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CA)的做法,可利用頻譜特性在中頻段與低頻段的訊號涵蓋範圍不同,當用戶在中頻段的訊號邊緣弱訊區時,將載波聚合的主要載波(PCell)切換至低頻段,利用低頻段的上傳來維持連線,實現由5G低頻段負責主要訊號涵蓋,中頻段提升系統容量的互補解決方案。

3GPP標準組織於R15標準上訂定了包括非獨立組網(NSA)和獨立組網(SA)兩種標準架構,長期來看,非獨立組網只是獨立組網方案的過渡。非獨立組網方案以現有電信營運商最小投資升級5G的角度思考,以現有的4G無線基地台及核心網為基礎,新增5G新無線電基地台,主要是為了提升頻寬達到eMBB的特性。獨立組網才是真正的5G網路架構,能達成5G全部特性。

其中,非獨立組網的架構LTE與5G NR系統採用雙連結的方式,讓用戶同時利用4G網路來進行廣域的上網服務,以及利用5G網路進行熱區的高速無線接取網路。由非獨立組網架構的初期布建到大規模布建,以下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說明(圖3)。

圖3  5G網路架構演進

・第一階段導入5G新無線電gNB基地台

由現行的4G網路架的的選項1演化至選項3/3a,在此階段可沿用4G的核心網路(EPC)並透過現行的4G網路做為錨點,達到升級5G網路的最小變動及投資。在此階段,只會在少部分區域進行5G基地台的布建,對5G終端用戶來說,大多時候仍然是使用4G的網路。

・第二階段核心網採用5G次世代核網

由選項3/3a演進到選項7/7a,此階段核心網路升級至次世代核網(NGC),資料流仍維持與選項3/3a,由4G基地台做為錨點來處理控制面向及用戶面向資料,5G新無線電基地台只處理用戶面向資料。

・第三階段大量5G布建

由選項7/7a轉換至選項4/4a,資料流由5G基地台做為錨點來處理控制面向和用戶面向資料。

5G系統原生支援多連結,多連結包括從4G與5G網路間的多連結,到5G網路間低中高不同頻段間的多連結。

多連結的好處是可以提升效能和可靠性,差別在於5G/4G多連結,5G和4G基地台資料匯集在封包資料匯聚通訊協定(PDCP)層達成雙連結的做法,5G與5G之間多連結的資料匯集點在MAC層達成載波聚合的做法(圖4)。

圖4 LTE/5G NR多連結架構

滿足各類5G應用場景 走向雲端網路虛擬化

為了滿足各種5G應用的場景,符合不同的性能指標需求,並達到5G網路切片的功能,首先要建立全雲端化的虛擬核心網路和邊緣網路系統。

往網路虛擬化演進,已經是新世代5G網路架構的發展方向。由4G開始,核心網路已朝向網路虛擬化的方向,到了5G時代,更是將核心網路元件全面地採用雲端虛擬架構,並將控制面向和用戶面向更進一步地進行切割,提供了依不用應用情境下實際需求進行擴展的彈性架構,達成網路架構扁平化的目的,並導入邊緣網路運算的概念來降低核心網路負荷,提高用戶體驗。

5G翻新無線網路架構 達成虛擬化集中式管理

以上討論了5G的幾個特點,包括多層次頻譜、三大特性與頻譜的關連、多層次部署、多連結等等,接著來談談綜合這些技術和特性的整合技術,其中的關鍵就是達成無線網路的虛擬化集中式管理。

5G與4G在無線技術比較大的不同是,將原本在4G時代將集中式無線網路(CRAN)進一步虛擬化成為Cloud RAN(圖5)。集中式無線網路相較於分散式無線網路(DRAN)的好處是,能將基地台的基頻單元與射頻單元分離,透過共通的介面例如用開放式基地台架構計畫(OBSAI)或通用公共無線電接口(CPRI),以一個大容量的基頻處理單元(BBU Pool)進行集中式管理,但缺點為CPRI/OBSAI對線路的頻寬跟延遲要求極高,布建上須要使用許多的光纖資源及WDM設備,現有的光纖基礎建設難以實現CPRI/OBSAI集中式無線網路架構。

圖5 雲端虛擬化無線網路架構

為解決以上這個問題,5G採用了雲平台技術,將5G新無線電架構中即時與非即時的部分進行切割,將無線控制器及資源管理和資料匯集的部分,放置在雲端虛擬平台上,而須要即時處理的部分,如基頻運算和射頻單元及天線,則放到無線站台上,這樣的好處在於降低回傳網路的需求,又可達到集中管理站台,進行低中高頻各式站台間的溝通協調,譬如大小站台間負載平衡、增強型蜂巢式區域間干擾消除(eICIC)技術、多點協調(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技術,以及多重連結、載波聚合等協同作業。

另一個基地台雲端化的好處是可以依應用的架構與多接取邊緣運算(MEC)整合,將用戶或應用所關注的資料內容及應用,利用快取或是分散式應用部署的方式,把內容和應用在邊緣網路中部署,這在一些5G的應用場景如車聯網、智慧工廠,可降低網路延遲,降低後傳網路的需求。

綜合上述所言,5G具備多重特性及多層次頻譜資源,並且將和現有的4G網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與4G異質協定及5G多頻段異質基地台的整合上,比起以往更為複雜。而小型基地台在5G中頻的室內涵蓋及高頻毫米波的解決方案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這也是國內網通廠可提前布局之處。

5G無線網路具備多樣式多頻段的特性,又依不同的應用特性進行資源的協調,達到網路切片化的目的,異質網路在整體系統的合作及協調上,將扮演5G網路效能關鍵的角色。

(本文由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提供,作者為工研院資通所寬頻網路系統整合測試技術部技術副理)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