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Fuel 無線充電 SMPS WPC

諧振模式效率高應用廣 無線充電隨放即充有亮點

目前大部分的行動裝置仍須透過市電插座充電,但消費者開始要求廠商必須提供無線充電功能,因此許多支援技術也應運而生。隨著相關標準不斷地演進,異中求同,讓使用者享受到「隨放即充」的便利性,同時也讓現代化裝置變得更加便利及可靠。
人們所使用的每一部電子或電動裝置都需要電力。雖然許多裝置仍然透過市電插座汲取電力,但畢竟行動化是大勢所趨,裝置必須達到完全無線。 

由於無線技術至今多採無線區域網路(Wi-Fi)或藍牙(Bluetooth)等其他標準來傳輸或串流資料、視訊以及音訊,「無線」幾乎成了資料傳輸的同義詞。不過,無線技術還有另一項重要功能,那就是運用電磁場,將電力從發射器傳輸給接收裝置。 

許多現代化裝置都受惠於無線充電,包括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筆記型電腦、平板裝置、電動工具、多軸飛行器、服務機器人、電動玩具和醫療裝置。 

無線充電的一大優勢在於它的便利性。裝置不須要插接電源,只要放在充電墊上,就可以開始充電。不需要插頭或傳輸線,不再有相容性的問題。 

無線充電也讓裝置更堅固耐用;沒有任何實體傳輸線或接頭,不會糾結、磨耗或破損。由於不再需要充電接頭,因此簡化了裝置的強固密封作業。就連消費性裝置也能受益: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智慧型手機會意外掉入液體而故障。無線充電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擺脫笨重的充電變壓器,讓可攜式裝置使用者得以隨時隨地為任何裝置充電(圖1)。 

圖1 無線充電為使用者及裝置製造商帶來多項效益
隨著技術成熟,標準化的程度也更高。朝向通用型充電解決方案發展,也就更有能力建置相容性更高的公共充電站,而無線充電站已出現在機場、旅館、活動會場、速食連鎖餐廳、咖啡廳等場所。 

由於具備多項優勢和效益,無線充電市場的迅速擴張並不意外,即使目前仍在初期階段。事實上,知名市調公司IHS(www.ihs.com)最近發表一份《無線電源發射器市場報告》,估計發射器供給市場的規模將在4年內超過三倍。 

5年期年均複合增長率預計達到42%,表示2017年高達1.52億部的出貨量,到了2021年將增長至將近5億部(圖2)。 

圖2 無線發射器市場預期大幅增長
有線轉換無線  充電設計挑戰多  

對於設計人員來說,無論是將有線充電轉換為無線模式,或是從頭開始設計,都必須克服不少挑戰。 

時下的充電器幾乎都是開關式電源供應器(SMPS),原理是透過整流器,將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然後「切斷」成為高頻交流訊號,通過磁耦合變壓器,改變電壓的電位,接著對波形進行整流平滑處理,再為負載裝置提供直流電。 

在概念上,無線充電的原理也非常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變壓器分散在充電器與待充裝置之間。充電器設有初級繞組,次級繞組則位於待充裝置內部。隨著實體設計的改變,相關術語也有所不同,主端變成「發射器」,而副端則是「接收器」。 

在外殼厚度和空氣的區隔作用下,兩種繞組相互分離,耦合較一般的SMPS更鬆散。不過,若符合特定的基本標準(充電器與裝置的一致性、線圈尺寸、依尺寸而異的線圈間距),則可達成良好的耦合因數,進而實現超乎預期的電力傳輸效率。 

大多數的SMPS設計,都要求充分掌握磁性方面的知識,而電磁學是一門專業科目,許多工程師將其視為一種「神奇魔法」。在無線充電的系統中,線圈及其耦合對於整體效能的影響遠甚於SMPS。 

不但必須克服磁性問題,無線充電設計人員還要面對效率、機械封裝和電磁干擾(EMI)等障礙;此外,因無法控制金屬異物(例如錢幣和鑰匙)而導致充電受到干擾之類的問題,也帶來了進一步的挑戰。 

基本上,設計師希望以便捷簡易的方式設計發射器,包括提高額定功率以加速充電,並實現多部裝置同時充電的能力。無論任何電源解決方案,良好的散熱管理都是關鍵所在,但是現今可攜式裝置(尤其是穿戴式裝置)的小型化需求,導致設計難度更高。 

無線充電標準 Qi/AirFuel兩大主流 

如同許多營收潛力龐大的新興技術,同時發展多項標準(通常不相容)的情況,雖然有助於技術開發,但除非出現真正通用的解決方案,否則都難免阻礙產業進展。就無線充電領域而言,目前主要由兩組產業聯盟和兩項標準所推動。 

創立於2008年的無線充電聯盟(WPC),支持Qi(讀音「chee」)的無線充電標準。WPC主要透過授權實驗室網路的協助,來驗證產品的合規性。從技術角度來看,Qi是一種電感技術標準,支援的是緊密耦合充電系統;其已大致成為主流標準,獲得230家領導廠商的支持,主宰無線充電接收器超過80%的市場。 

電力事業聯盟(PMA)和無線電力聯盟(A4WP)是兩家不同的組織,皆成立於2012年。PMA著重於緊密耦合電感解決方案,而A4WP主要以鬆散耦合諧振技術為對象。 

2015年6月,兩家組織正式合併,後於同年更名為AirFuel聯盟(AFA)。這場合併使得同類組織(和相互競爭的標準)從三個減少到兩個,並且進一步推動了單一互通標準的願景,因而備受肯定。 

AirFuel具有廣泛的技術平台,涵蓋電感、諧振和非耦合技術。電感技術較為成熟,世界各地有數百萬台裝置部署這項技術。這類緊密耦合技術的效率高達80%,可以展充電能力,以配合不同裝置的電力需求。 

AirFuel的諧振技術則可實現「隨放即充」(Drop and Go)的便利功能,使用體驗比電感解決方案更出色。 

目前,無線充電可以採用三種拓撲(圖3),它們是彼此演變而來,而且各有優點。 

圖3 無線充電發射器拓撲以三大標準為基礎
單線圈電感方法是最簡易、普及的解決方案,由單一發射器線圈構成,操作頻率介於100kHz至300kHz之間。Qi和AirFuel標準都支援這項方法,其必須準確定位待充裝置與發射器線圈的相對位置,才能進行充電。裝置必須垂直放在非常接近線圈的地方,因此無法透過表面充電,例如嵌入傢俱內部的狀況。由於這些鄰近度的要求,單線圈電感模式一次只能為一個接收裝置充電。 

將這種模式擴大為多線圈型態,可帶來多項好處。裝置定位精準度的要求大幅降低,而智慧系統可以偵測最接近待充裝置的線圈,並將電力導向該處。由於充電感應區較大,多核心模式可以同時為多部裝置充電。裝置與線圈的垂直距離可達10毫米(mm),並透過非金屬表面充電,允許充電器隱沒到傢俱內部。 

AFA捨棄純電感技術,轉而支持諧振模式,大幅促進了無線充電的發展。這項方法的操作頻率為6.78MHz,憑藉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的諧振,顯著提升能源傳輸效率。 

諧振模式可透過單線圈為多部裝置充電,並允許發射器與接收器相隔更遠(可達50毫米)。如此一來,待充裝置的定位更具彈性,大幅增進「隨放即充」的使用體驗,而且更容易裝設於現有的傢俱內部。其效率最高可達80%,但前提是放在最佳位置,失去了自由擺放的優點。 

在定義精準且控管良好的條件下,極緊密耦合式電感解決方案雖可提供更多電力,但是在位置變動的狀況下,其電力傳輸效率則遠遜於較具空間彈性的諧振模式(圖4)。 

圖4 電感與諧振模式的效率及位移比較
諧振模式也允許較高的額定功率,可為更多類型的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和電動工具)進行無線充電。這項技術不會受到充電區金屬物件的影響,較毋須擔心鑰匙、錢幣等異物的干擾。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金屬背殼的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和穿戴式裝置充電,但實作難度極高。 

基本三元件構成  各類拓撲打造解方  

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的三項主要元件為:變壓器/充電器、發射器和接收器(圖5)。 

圖5 一般電感無線充電系統包含三大元件
變壓器連接市電並供電給發射器,一般是介於5伏特(V)至20伏特的直流穩壓電壓;常見的型態是獨立裝置,並透過傳輸線連接發射器;不過,變壓器和發射器也可能整合為單一設備。 

發射器含有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變頻器,可將直流電源轉換為交流波形,進而產生交變磁場;通常會構成半橋或全橋拓撲。為了實現理想的彈性和功能,變頻器主要透過微控制器(MCU)及相關的MOSFET驅動器元件進行控制。 

諧振(AirFuel)應用所採用的是D類和E類這兩種主要拓撲。雖然兩者在多項層面都相當類似,但每項方法提供的效益卻稍有差異,分別適合不同應用。 

圖6顯示D類無線充電實作。雖然圖中為全橋拓撲,但相同原理也適用於半橋拓撲。D類在廣大的負載範圍提供幾乎平坦的效率曲線,因此適合一般用途的無線充電站,例如須要充電各種裝置的公共場所。此外,D類適合種類廣泛的功率位準。 

圖6 適合諧振應用的D類拓撲
圖7顯示E類拓撲。可以採用單端方式(如圖所示),或是差分E類配置。相對於D類拓撲,E類最適合用於特定設計點,並可在該點產生更高效率。不過遠離前述定義點之後,E類效率會更迅速下滑。因此,這類拓撲最適合高功率用途,並為接近目標電量或完全無電的特定裝置進行1:1充電。E類的物料清單(BOM)成本與D類大致相近,但通常稍低一些。 

圖7 適合諧振應用的E類拓撲
微控制器是發射器設計的核心元件,賦予系統控制能力和智慧功能。舉例來說,英飛凌XMC系列選項豐富多元,其中以XMC1302、XMC1404和XMC4108最適合D類和E類拓撲。此外,並針對電源變壓器提供一系列的返馳式控制器,以及CoolSET整合IC/MOSFET系列產品。 

除了元件解決方案,該廠商也針對D類功率放大器發射器供應新開發的測試板(圖8),協助設計人員迅速開始設計,開發高效精巧的解決方案。測試板可讓設計人員評估MOSFET在D類組態功率放大器之中的功能及效能,允許使用者在單端組態(只有一個半橋作用中)及差分組態(兩個半橋均作用中)之間切換。 

圖8 D類測試版的簡化方塊圖
可更便利更可靠  無線充電前景看俏  

無線充電為許多現代化裝置帶來各種好處,最顯著的就是更加便利及可靠。技術標準日趨成熟並逐漸整合,未來所有的充電器、發射器和可攜式裝置,勢必都能彼此相容。隨著標準不斷演進,不但實現真正的「隨放即充」便利性,同時也提高了功率等級,促使更多類型裝置也能使用無線充電。 

(本文作者為英飛凌DCDC技術與系統行銷主管及資深應用工程師)

本站使用cookie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瞭解更多

我知道了!